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20篇
经济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颖 《浙江经济》2014,(2):52-53
1985年衢州市升为地级市,柯城区成为主城区。从1985年到2012年的28年间,柯城区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人均GDP从808元增长到69342元。但是,柯城区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型,探索新型、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首要任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主城区首位度成为柯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多省开始实施“强省会”战略,而“强省会”战略的创新效应尚不清晰。利用各省和省会城市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强省会”战略对全省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从知识溢出和吸收的视角分析了产业同构和教育资源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省会城市规模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增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强省会”战略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强省会”战略不仅促进了省会对非省会的溢出效应,同时促进了非省会城市的创新能力。产业同构和非省会教育资源都可以强化“强省会”战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强省会”战略对东西部地区、非特大超大城市地区、创新领先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对于各地依托“强省会”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选用首位度、市场潜力、断裂点理论三个指标对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市进行分析,并与临近省会城市郑州、济南对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的影响进行对比。根据三个不同方面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的结论: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有其独特优势,但其在对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郑州、济南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临近省会城市,其对淮海经济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本省内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省会城市不仅是一个省的政治、交通、文化中心,更是该省的经济中心.大规模的省会城市会对其他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本文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指数模型,并基于17个省区2005-2014年经济指标的数据分析出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与该省份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倒“U”形的关系.其内在机制是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强弱关系,并对区域内不同条件的城市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最后,结合分析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首位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城市首位度概念起源及其变化历程进行了追寻,对近年来开展的城市首位度评价从理论上作了一定的辨析,首次提出广义首位度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和解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广义首位度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从武汉城市圈“1+8”的结构看,在9个城市中武汉市“鹤立鸡群”,首位度出奇地高,这可以与我国较成熟的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的比较中更明显地看出(见表1)。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空间面板德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得到结论:我国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短期看,本省城市首位度对本地和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是不显著正向、显著负向关系;长期看,城市首位度对本地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总效应不显著为负。研究表明,龙头带动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在短期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但是会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阻碍;长期看,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则会对本地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长期更应采取均衡战略。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10年GDP达到40.12万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比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了近110倍,32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5.82%。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如地区差距扩大等一系列令人深感忧虑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向东部地区流动,造成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虽然近几年产业正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这一过程并完全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分布的分维值,并结合城市首位律分析,发现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重庆市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重庆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