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3篇
财政金融   39篇
工业经济   61篇
计划管理   341篇
经济学   155篇
综合类   87篇
运输经济   16篇
旅游经济   33篇
贸易经济   112篇
农业经济   128篇
经济概况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BSTRACT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capital 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shared two important commonalities since the 1990s. Published works (whether they focus on the external situation or stress the 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flows) tend to assume a beneficial effect of capital inflows, which leads to an improvement of peripheral institutions, whose deficiencies are ostensibly the main cause of economic turmoil and/or failure in attracting capital flows, in continuity with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doing so, mainstream economists deliberately overlook the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the persisting hegemony of dollar. Raul Prebisch’s pioneering work on business cycles in Latin America provide an alternative view, one capable of amending the existing mainstream literature. On the one hand, Prebisch stressed the destabilizing role of capital inflows on Latin American economies, particularly short-term speculative capital. On the other hand, Prebisch designed a set of counter cyclical monetary policies in order to contrast capital volatility, particularly during downturns. An analysis of stylized facts shows that, when correctly updated, Prebisch’s theory has remarkable explanatory potential when applied to Latin America’s curre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为河南的经济发展作为了重要贡献。对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是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方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构建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专家评分法,对各项评价指标打分,并计算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结合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得出目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河南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为72.45,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并对当前河南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农业生态旅游意识淡薄、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政府资金扶持和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提高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特色原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加强专业培训,打造专业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未来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构建包含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2015年为现状水平年,应用模型对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不平衡,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全市用水效率,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为辽宁省西北地区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ISDR)对农业干旱危险性的定义,分析了构成研究区作物干旱危险性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标和模型。以2009年为例,通过利用降雨、土壤、农业生产类型及地形等数据计算了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并借助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划图。[结果] 2009年作物生长期间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列为:朝阳市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沈阳市。[结论]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的划分,能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为面临干旱威胁不同的区域建立适当的防灾方法和有效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5.
动态联盟 (VirtualEnterpriseAlliance,VEA是 2 1世纪信息社会生产的主流组织形式 ,选择和确定联盟伙伴是建立动态联盟的关键环节之一。盟员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联盟企业的总体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构建动态联盟盟员的实施评价体系基础上 ,提出一个修正的AHP算法 ,  相似文献   
6.
刘祖斌 《科技和产业》2007,7(5):51-55,96
当站在复杂性科学的高度来看待层次分析法时,可以将层次分析法归为一种基于个体属性的思维方法,其决策过程不具有整体思维,其得到的方案容易导致不和谐性。而现实中我们所分析的问题往往具有系统结构,这时我们应该超越个体属性的思维方法。本文在比较了社会网络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依存属性这一概念,论述了基于依存属性的决策过程,这是对层次分析法的一种推广。  相似文献   
7.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1998~2005年以来2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从区位、经济等方面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BSC的航运物流企业绩效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国  韩瑞珠 《物流技术》2007,26(2):79-82
采用改进的平衡记分卡(BSC)的方法,从企业的内外环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来设计航运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最后通过改进灰色关联法进行算例验证,算例检验结果表明这种评价模型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江玮璠  何建民  金琳 《价值工程》2005,24(12):96-99
本文提出了加盟盟主对盟员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盟员进行评价。该方法不仅可以确定“准加盟者”的排序,而且可以确定各自的等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建设项目质量等级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建坤  徐正权 《基建优化》2006,27(2):25-27,37
从引入建设项目质量概念开始,构造了一个实用的、有良好操作性的三级递阶层次结构进行建设项目质量的定量评判,并且引入改进了的权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