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旅游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秦汉财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书会计"者具体负责会计管理工作.从简牍中可以看出,填制和严格地审核会计凭证是汉代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从凭证到报告是一个不断压缩数量、去粗取精的过程,汉简中的"月言簿"、"四时簿"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在会计管理方面,中央考核部门依据政府制定的上计律,将上计时间和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并对会计工作的业绩进行考核、审查.  相似文献   
2.
秦汉内官的主要职能与逮捕罪人、看押囚犯等狱律令法事务有关。秦汉时的内官机构应是专门管理皇室宗亲及外戚成员的机构,可独立办理涉及皇室宗亲的案件,有相对独立的执法权。内官和廷尉分别负责皇室宗亲外戚和整个国家的司法事务,除涉及对象有别外,其职能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前辈学人对于《史记》中平阳君赵豹“秦以牛田(之)水通粮”一语解释多有不同,或以为是秦“以牛耕田,以水漕粮”,或以为是秦“以发源于‘牛田’之地的河流进行漕粮”,但均未形成定论。本文认为,先秦时期关中水资源丰富,渭河支流多可航运,加上关中水利发达,于是秦国利用与渭河支流连通的田间大渠——“浍”渠进行粮食漕运,即所谓“秦以牛田水通粮”。且战国后期,随着秦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粮秣耗费日增,使用“牛田水通粮”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官社农民道德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求是生存政府保障论。也就是说,民之生存应由政府来保障,亦即政府的职责应是以保障民之生存、规避风险为重要指归。农民对政府的评价体系是生存第一。能保障社民生存,使之脱离生存困境的就是好政府。因此,孟子"仁政"的价值标准就是道德经济观。  相似文献   
5.
秦汉史籍所记载的焚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火葬。这些焚尸的目的大多是对死者的一种羞辱和对生者的一种泄愤。与传统意义上的焚尸相比,不仅目的不同,而且主持焚尸者大多为死者的仇敌或敌人。焚尸过程充满暴力,缺乏火葬所必须的仪式。这种掘人祖坟、焚尸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伦理相背离,也与当时的丧葬礼仪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人殉文化起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已发掘的秦公墓葬及其相关史料出发,着眼于秦与殷的族源关系、其自身的民族性格和发展历史及当时外界风气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出秦代人殉制度具有出现较早而确立较晚,殉人数量逐渐剧增,统治者以其作为排除异己的手段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秦汉两朝统治思想表面上不同,但实际上,奉行的统治策略是一致的。秦朝执行法家路线,但实际运作中还是讲究儒家的修身之法、处事哲学;西汉初虽然接受秦亡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主张,但黄老思想本身就经历了与其他诸家思想相糅合的过程;到了武帝时期,虽然确立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但执行中却是“霸王道杂之”;东汉继续尊崇儒家,但此时的儒家不但是经历了自身的有意识的改造,而且随着谶纬的盛行,出现了一大批方士化的儒生,儒家思想进一步神秘化,最终完成了作为封建统治者选中的官方哲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忠、孝、节、义的教育深入人心,故而在大多数封建皇朝灭亡的时候,总有一些臣子为这个皇朝殉节。只有秦朝灭亡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殉节的君王和臣子,原因就在于秦国和秦朝长期推行法家文化,过分强调以利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道德教化,尤其是节操教育。秦文化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秦上层的道德堕落,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恒全  季鹏 《财贸研究》2007,18(2):79-84
学界一般认为,秦至汉初的刍稾税是以顷为单位征收,不足一顷也要按一顷征收。然而,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事实证明,秦汉刍稾是按实有亩数征收的,土地实有多少,就征多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组织行为,管理的思想与方式深刻反映其所依赖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文化有其不可阻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其中的管理思想乃是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管理理论越是能够充分体现社会的传统与文化,则管理的意义就越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梳理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支撑和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