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11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10篇
经济概况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从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间,费孝通共赴广东11次对珠三角地区及其辐射区进行追踪调查,对珠三角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他认为珠三角要保证将来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其路向是:一是深化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关系,二是协调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三是增强珠江模式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建设共同繁荣的“泛珠三角”经济共同体。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启发了理论工作者,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价值。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全球化与地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先生的第三篇文章主要从人类的整体观、技性与人性、文化的共生与文明的对话等视角来讨论全球体系中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相处之道以及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如何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的文化资源。这种讨论,也是全球化与地方社会对应关系经由人类学视角所进行的具体的努力和实践。简言之,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所积累起来的对异文化理解的精髓与人文精神,一定会为“和而不同”与高科技的全球社会的建立,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打开《乡土中国》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书中文字通俗生动,仿佛作者在同我面对面地谈话,不禁使我沉浸其中。所谓“乡土”,乃指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作者通过对世俗现象的理性思考,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作者通过这一概念展开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解剖,并探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路  相似文献   
4.
《商》2015,(33)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先生的社区研究方法,是我国社会学学术思想中的瑰宝,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费先生的类型比较法,为超越个案研究提出了思路,但他也指出了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农村作为中国的基层社区意义重大,但要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必须研究包含城乡各层次的社区体系。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由大洋彼岸的美国开始迅速席卷全球,华尔街到处都是捧着纸盒黯然离职的昔日精英骄子.未几,金融海啸波及实业,一时间美国各大公司裁员之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作通讯》2008,(5):15-15
在乡镇企业风头正劲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费孝通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这也成了著名的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首次刊行,时隔数十年该书英文版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作为世界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部经典,其中许多概念为西方研究界反复援引。今天,我们在叹服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鞭辟入里之时,更常惊叹于书斋外的发现与现实:“乡土中国”的气息尚未褪去,“都市中国”的氛围已然日浓。事实上,中国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步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数以百年的城市化历程,其间出现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价值系统的重叠(overlapping),以及城市学派的理论方法来评析,也难免自觉捉襟见肘、隔靴搔痒。中…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曾称民间融资为经济结义。浙江温州的“经济结义”于宏观经济调控与区域经济转型之际萌发,其中原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立志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名士学者不在少数,现在广为人知的当数鲁迅,弃医从文,以唤醒国民自尊自强意识为终生事业;现在只在学术界知名的有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费孝通,等等,一直致力于乡村经济结构重建和政治制度改造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而现在已经默默无闻的则有上世纪二十年代享誉国际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