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27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119篇
财政金融   11935篇
工业经济   2456篇
计划管理   11062篇
经济学   7529篇
综合类   2956篇
运输经济   656篇
旅游经济   77篇
贸易经济   9395篇
农业经济   4347篇
经济概况   8902篇
信息产业经济   108篇
邮电经济   463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432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503篇
  2020年   605篇
  2019年   663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553篇
  2016年   809篇
  2015年   1495篇
  2014年   3908篇
  2013年   3779篇
  2012年   4983篇
  2011年   5086篇
  2010年   4393篇
  2009年   4492篇
  2008年   5460篇
  2007年   4683篇
  2006年   3730篇
  2005年   3678篇
  2004年   2507篇
  2003年   2143篇
  2002年   1269篇
  2001年   1044篇
  2000年   889篇
  1999年   353篇
  1998年   273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58年   5篇
  19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入了解涓滴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促进消费视角下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稳定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利用1992~2016年城镇住户数据构建动态面板,基于欧拉方程和工具变量法,从收入分布视角探讨同一城市内高收入家庭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涓滴影响。结果显示: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条件下,收入最高20%家庭消费每增长1%引致中间60%家庭消费增长0.050%~0.057%,中间60%家庭消费每增长1%引致最低20%家庭消费增长0.185%~0.231%,涓滴效应主要从收入高分位向低分位传递影响;通过地位寻求动机下的向上攀比,消费涓滴效应显著提高中间收入家庭的设备品、教育、通信与娱乐用品、居住、食品等消费分类支出和比重,提升高品质消费品的拥有率;促进居民持久收入增长和稳定消费品供给价格是发挥涓滴效应的关键因素,而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会降低涓滴效应的影响。充分发挥居民家庭尤其是中间收入群体的消费涓滴效应,在多重不利环境下激发消费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咨询服务企业在收入确认实务工作中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会计核算难度大幅度增加。为了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咨询服务企业应当遵照新收入准则开展咨询服务,提高收入确认与计量的管控力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新收入准则修订为背景,结合咨询服务行业实际业务特点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在新收入准则下咨询服务企业收入确认与计量发生的主要改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咨询服务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降低经营管理风险,希望对咨询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构建两地区两部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而选择人口规模与降雨量分别作为工具变量,构建两类互相检验的工具变量模型实证研究,并从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必要性、弱工具变量风险以及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四个方面对实证结果做了合理性讨论.研究结论认为当城乡收入差距位于"倒U"理论拐点的右侧时,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收敛,否则相反.环境的异质性影响了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敛的关系效应,主要表现在:中部地区收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发散,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收敛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4.
唐虹  费翔 《财经科学》2021,(4):62-75
本文首先基于委托-代理模型构建了一个数字平台控制劳动力供给的行为经济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平台控制劳动的方式和心理机制;然后建立了一个赫克曼(Heckman)选择模型,利用Uber的大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约车司机的劳动决策.研究结果表明:(1)在零工具有参考点偏好的前提下,数字平台通过高货币激励或高目标奖励使零工劳动者的参考点具有适应性,进而避免其过早地陷入“收入目标”行为;(2)数字平台利用零工劳动者的厌恶损失偏好,对其实施控制以延长工作时间;(3)网约车司机存在“收入目标”行为,且该行为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4)收入激励和“峰时”溢价对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概率和工作时间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且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内能够抑制网约车司机的“收入目标”行为.可见,零工经济时代到来,一方面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数字平台通过劳动控制变相延长了零工的劳动时间,加剧了剥削.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财政部门为推进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有效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是当前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根据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相关要求,通过进一步提升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质量,可以提高预算单位整体管理水平,规范财务管理行为。目前,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预算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优化管理,促进建设。本文对事业单位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政策,阐述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推进当前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农民收入来源角度,利用全国1985—2015年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基于VAR模型和VEC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考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和短期效应。结果表明:在长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正效应,但效应较弱;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效应较大,而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效应较小。在短期,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的效应为正且较强,而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效应为负且较弱。此外,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效应没有时滞性,而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效应有时滞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显, 并且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乡人口迁移较为频繁, 逐渐形成了人口半城镇化现象, 分析人口半城镇化是如何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半城镇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并区分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得出结论: 在短期, 人口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 但在长期, 人口半城镇化却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即人口半城镇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 “U 型” 关系, 本文用系统GMM 模型实证检验了 “U 型” 关系。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逐步解决半城镇人口的购房落户问题; (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信息平台; (3) 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8.
按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金融要素的流动性要远大于实物要素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的调整速度要快于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主导地位,美元加息、缩表以及减税等措施将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不仅中国,包括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将面临资本流出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官方公布的数据,探寻当前资本流动情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内蒙古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聚力增效积极财政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积极主动化解政府债务,集中保障重点领域支出,财政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10.
李元霞 《当代经济》2018,(1):100-102
作为中国上榜世界500强的房地产企业,绿地控股与保利地产在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上,一直被拿来作比较.本文拟从财务的角度,对绿地控股与保利地产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解析绿地控股与保利地产的优劣之势.根据两家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经营管理情况公告等资料对两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了这两家企业的资产构成、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