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治学视角下的社会选择理论:一个前提性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智琪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90-95
基于社会选择理论之于民主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政治学界相关研究的缺失,尤其是对社会选择理论本身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厘清社会选择理论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有意识地从政治学角度辨明其与博弈论、理性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日后就社会选择理论之于民主理论的挑战和意义展开实质性研究做一个前提性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公共财政与国家农贷:农村水利外源性融资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水利建设主要靠外源性融资,公共财政与国家农贷是两条最重要的外源性融资渠道。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未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收支体系,这一制度缺陷引致了农村水利建设的落后。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建设,不但要把其纳入到公共财政收支体系,而且要设计农贷制度动员国家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公共财政与国家农贷还要实现分工耦合。 相似文献
3.
绩效预算是20世纪公共预算管理的重大改革,是政府公共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作为公共预算理性主义理念的应用,绩效预算对于提高政府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预算支出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预算理念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在公共选择的视角下分析两种预算理念实际上是将公共预算作为政治程序的一部分,以经济的视角去分析其决策机制和最终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同时,两种预算理念对于我国目前的预算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主要讨论个人偏好和投票问题;代议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内容涉及政党竞争与选举、官僚机构和寻租问题;利益集团和集体行动;宪政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为特征,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政治学的分析结论,对政治理论研究和分析现实政治问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并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政府问题的探究是西方公共选择理论中内容颇为丰富的一部分。文章从政府起源、政府类型、政府职能、政府规模等诸方面,对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进行文献梳理,旨在勾勒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的完整面貌。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率52.6%的统计数据中,有两亿农民工被统计在内,但他们却并未在城市定居,因此被学界质疑为伪城市化.农民工未定居城市的原因也常被学界归咎于户籍等制度因素.本文从微观经济学出发,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的物价和效用比较,发现两个重要结果:一是农民工相对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降低,二是城市物价上涨源于房价攀升.结论是当前的城市化政策(土地财政和金融支持的房地产开发)才是农民工选择定居农村的真正原因;城市化目标与结果自相矛盾(悖论).从而提出城市化建设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择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行动设计和制度安排。西方国家经常发生的公共选择失灵反映出其公共选择理论与实践从假设前提、投票规则到投票过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其中最根本的逻辑缺陷在于同质性偏好假设过于简化。通过重新界定公共选择理论的异质性偏好假设,可以发现公共物品存在另外两个重要属性——非自愿性和非中立性。基于新异质性偏好假设以及公共物品四维属性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诠释公共选择失灵。为了有效解决公共选择失灵,需要构建公共选择新机制,以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公众偏好,实现长期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比对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公共选择实践与本文构建的公共选择新机制具有很强的耦合性,体现出中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8.
布坎南是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信奉自由市场经济;马斯格雷夫是二战后西方财政学的创始人,具有社会民主思想,提倡通过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总体社会福利水平。这两位哲学思想截然对立的财政学家一起就财政学的核心问题展开辩论,今读者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刻地理解与国家有关的哲学思想以及与财政理论和政策有关的重要问题。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的观点对我国更多地是具有借鉴意义而不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在当下的汉语语境中,“国家理性”的论说表达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国崛起的光荣和梦想,又传递出有关国家构建的隐忧和疑惧.但论者往往忽略了“国家理性”具有突出的二元性特征,即在“国家理性”中存在着权力与伦理、自然与精神、政治与道德之间永恒的张力,“国家理性”一面总是趋于向价值领域自我提升,一面又循环往复地堕落为纯粹的权力冲动.这种二元性使国家绝无可能转化成一个完全道德的建制.尽管从历史上看,不周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家理性”,但只有遵循国家之精神和价值维度,依照法治维护正义和人权的国家行为,而非仅仅出于“必需”的国家行为,才是真正理性的.我们不仅需要诉诸普世价值确立“国家理性”的限度,更应以宪政和法治的方式约束“国家理性”.这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双重任务:重建价值秩序和建立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1.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选举法.自此,四个农民的选举权等于一个城市人'的格局成为历史,中国城乡居民的选举权一步到位,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对于正处在全面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改进、公民政治权利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财政法制化、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城乡同比选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城乡同比选举不仅从政治上可以改变农民在选举中的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做出更多符合农民利益的决策,从而在经济上逐步恢复农民应享有的权益,进而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选举法。自此,“四个农民的选举权等于一个城市人”的格局成为历史,中国城乡居民的选举权“一步到位”,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对于正处在全面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人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改进、公民政治权利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财政法制化、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的视角对城乡同比选举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城乡同比选举不仅从政治上可以改变农民在选举中的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做出更多符合农民利益的决策,从而在经济上逐步恢复农民应享有的权益,进而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的选择:一个历史演进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2):13-18
历史地看,中国曾经遗憾地错过了融入并主导16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作为其直接结果,晚明以来中国的经济贸易在外部因素的撞击下由盛而衰。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合理的政策选择是走出传统的"天下主义"窠臼,确立平等而积极的角色,在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平台上,促使国家利益与民族经济利益的有机结合,以推动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4.
开展集体行动不仅要考量其合法性,也要考量集体行动的效率。从经典的激励机制设计和社会选择理论中得不出能实现集体行动效率的现实可行途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行动效率的制度含义是达成对集体行动的一致同意,这种一致同意是可以在对集体行动的讨论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典型,它是一个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看作一个政策科学学派,看作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始终处于政府主导型中,社区行政和社区自治之间出现张力。本文将公共选择和社区治理联系起来,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尤其是其中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来分析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针对社区治理“失灵”从代理人角度提出了相关措施,试图以此创新某些中间问题或策略的解决机制,重点指出政府和社区组织相互挤作是当前最佳模武。 相似文献
18.
祁毓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7(4):18-21
参与式预算作为一种民主理财方式,是政府将拟订实施的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方案和预算草案向公众公布。由民众代表充分表达民意并决定政府资金的投向,参与式预算的初衷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其内涵与初衷刚好吻合了村民自治和公共选择机制的基本动因。因此,在当前农村村民自治和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出现困境的背景下,研究“参与式”预算在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与公共选择中运用,对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走出困境.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渠道缺乏、供需脱节、政府职能划分不清、非政府供给渠道不畅、供给不能够保障持续性以及监督性的失效标志着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是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在非竞争情况下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从农村公共服务的决策、供给与监督三个方面改革现行的运行机制,重新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决策机制和引入竞争的多元化主体供给机制,保障农村供给的持续性发展,提高供给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患者效用最大化下的就医决策模式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医疗机构质量—数量模型研究结论揭示:通过降低价格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量有限,患者效用最大化表现为对具有更高的质量价格比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深化新医改的路径选择要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导向,通过建立激发供方的效率机制,特别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保持患者长期效用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