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生峰 《消费导刊》2009,(17):186-186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笔者注意从转变过去老的观念,确确实实为学生的健康考虑,创设和谐的体育教学课堂,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体育锻炼,感受运动乐趣,促进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目标的实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着想,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已不能完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本文针对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见解,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在于使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体育概论>教学内容的归纳与分析,总结出其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浅易性和引导性三大特征.针时其特征性,将<体育概论>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选择以"论大学生体育文化视角及其培养"的形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展开教学方案设计.本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相似文献   

4.
李俊楠 《商》2013,(7):271-271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培养中职学生技术的同时,体育课已经作为中职学校一门必修的课程。中职体育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康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过去所制定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培养纲要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当前中职体育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体育教学的进行。因此改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析,本文对当前中职体育教育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为中职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探讨,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教育为主导内容,引导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培养终身体育价值观是现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阶段,但有些学校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一直处于传统模式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变必须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对教学环境等硬件配置进行改善,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做出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关注体育文化是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只有关注体育文化,才能从本质上认识体育活动的意义,提高对体育与竞技的理解高度,上升到人类对和平、友谊、进步追求的高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运动爱好和运动情趣.  相似文献   

7.
健康体育教学能增进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增强亲近感与情绪共鸣。健康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内容除了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外,更重视对学生知、情、意的培养,同时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竞争,培养合作中的竞争意识,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重新审视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仅仅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的人力资源和为市场经济培养各方面能力较强"弄潮儿",以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柏林 《北方经贸》2011,(9):192-193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着眼全局观念,提高教学整体效益,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体育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制度、国家性质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各国的学校体育目标也不尽相同.一般有: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能力、习惯以及良好的品行;发展个性.有的国家还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为国防服务作为学校的体育目标.中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笔者通过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就这一科学群展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传勇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266-267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征,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2)
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体育教育不仅仅只是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更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竞争意识,开发潜能不断创新。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在尊重个性化的前提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探索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3.
荣昕  李楠  王伟 《消费导刊》2009,(6):180-180
根据创新教育原理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意识培养并没有进行充分重视,反而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对于现阶段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意识培养过程进行相应探索。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培养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发展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应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应积极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学能否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打破旧教育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开发;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旧的传统观念,阻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因此,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Ⅱ向着体育与健康教学,影响到学校教育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发展。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对运动技术的精雕细琢,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课堂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李翠珍  孙庭汉 《中国市场》2011,(18):182-183
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是运动医学的一部分,是一种通过运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运动方法达到治疗创伤和治愈疾病目的的学科。在医学院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既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又能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所学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教授防病治病的体疗方法,进一步拓宽医学生医疗技能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医疗体育教学,学生的体力、耐力得到锻炼,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培养现代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给体育健身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更多学校的学生都来参加体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上作者认为学校体育廊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但当前.学校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优越.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证明,运动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现代教育理念,新的体育定位的出现明确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高校体育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最后完善和最后冲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