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推动高水平开放和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会显著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提高企业末端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效率是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两条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企业污染排放的降低效应在高污染强度行业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对高融资约束企业和高能源消耗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强。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共聚水平较高地区的减排效应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不仅有利于推动行业内低污染排放强度企业进入和高污染排放强度企业退出的动态更替,还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品创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能源投入结构优化。未来政府需要合理制定并实施阶梯性的服务业开放政策,优化地区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融合,赋能制造业绿色生产和绿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筒要分析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状况,且提炼出相关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省国家级具体规定业技术中心数量已居全国第2位。企业研究院作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亟需向生产性服务业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新的行业形态逐步在服务业内部取得了重要的位置,这为上海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不同的政策选择,不同的政策选择有不同的取舍标准,以此可以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两业"相依在互动中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源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在互动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模式。长三角"两业"互动发展经验给东北地区带来的启示是:更新经营理念、增强服务外包意识是摆脱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的首要条件;此外,还要合理规划与区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培育竞争力强大的产业集群等。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首先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然后通过构建省际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分地区来看,主要在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中西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交互作用对东部和中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结构的交互作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则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基于宏冠船业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地处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盘锦的宏冠船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总结归纳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研究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模式、启示与政策建议——对山东省平度市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山东平度市的调研,分析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模式,提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注意通过转型改造挖掘传统组织资源的创新潜力,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机构完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对策建议: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升级,明确实行对市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导支持政策;加快农业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设,改革、完善农业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支持政策,完善对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从表面上体现了我国就业市场上供求结构的失衡,但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增值能力不强的困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双轮驱动",优化就业市场结构,是解决"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悖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扬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就业现状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回顾总结了扬州市服务业发展过程及其呈现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深入探讨了扬州市近年来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几项举措。 相似文献
12.
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关联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将主要应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据来分析这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关联趋势与特征,以期得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缘起、形式、空间布局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需求、投资额度、专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等为影响因子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代表制度因素的对外开放度是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最大影响因子,城市化率和代表都市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因子的影响次之。代表本地需求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及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投入的投资额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则非常有限,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而包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区位商指数并不代表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这提示我国都市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着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布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强的阻碍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定义为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效应导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涵盖教育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得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另外,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利用Shapleyvalue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夏普里值的分解结果表明:省际地理固有因素、制造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差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其贡献程度分别达到了30.36%和26.87%,排在第3到第7位的分别为城市化水平、交通、信息、金融和教育市场的交易效率,2001—2007年其平均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2.36%、19.10%、15.23%、10.83%和7.54%。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接受《经济》专访时指出,工业化过程中应同步推进城镇化,迅速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实现社会结构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体制因素是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体制因素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机制的实质是产业原有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在联动中找准产业发展特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价值最大化。实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联动发展,制造业自身要夯实基础、错位发展、集群发展。同时政府要发挥引导与服务作用,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引领作用,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发展研究》2016,(9):44-51
本文通过福建省与部分东部省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对比分析,认为福建省服务业比重偏低和上升较慢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十三五”时期有望进入加速发展期.课题组提出了改革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动能、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服务业集聚区、强化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等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未来科技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来科技城是特大城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研发机构集群,是引领特大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财税、金融、人才等层面的公共政策是促进未来科技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对非试点地区影响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完善税收制度,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2011年11月17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以下简称《方案》)、《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