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国以来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中部地区成为经济政策的边缘地区。“中部塌陷”之势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由此中央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统筹的必然要求,是对我国既往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是“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迫切选择,是保持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湖北如何在中部崛起中做好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这是在今年“两会”上倍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湖北作为一个“人才大省”,理应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驱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实证分析为工具揭示了当前湖北人才资源静态和流动动态,深层分析了当前楚才外流的症结及制度缺陷,最后提出了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人才集聚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3.
湖北如何在中部崛起中做好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这是在今年"两会"上倍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湖北作为一个"人才大省",理应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驱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实证分析为工具揭示了当前湖北人才资源静态和流动动态,深层分析了当前楚才外流的症结及制度缺陷,最后提出了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人才集聚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部崛起”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湖北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人才战略是实现湖北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举措。本文对中部6省人力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全面比较,深入分析湖北人才发展的主要障碍,提出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人才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崛起”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在中部崛起进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了中部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征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远军 《经济师》2006,(10):280-280,28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文章在分析“中部崛起”的区域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使得知识的掌握成为经济创造力的关键,互联网的发展给银行、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给银企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战略选择。如此等等,这都是讨论新经济话题的丰富内容。新经济给银企发展带来的最重要的信息,是竞争规则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挑战制高点和新的战略发展模式,银企发展必须对此作出了正确的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中部崛起战略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梳理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与实施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中部崛起所面临的新的发展主题: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分工。面向新的发展主题,从发展过程、发展内容、发展重点、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6个方面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部崛起战略作为一项促进中部六省共同崛起的重大战略,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用地理断点回归方法的实证研究发现,中部崛起战略能够显著提升中部地区的企 、业生产率.该结论通过替换变量指标、带宽敏感性检验、执行变量的操纵实验、控制变量的连续性检验以及非参数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中部崛起战略可能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等途径对企业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从企业发展角度解释了中部崛起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为如何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如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确定了具体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并已下发文件。对于湖北,这将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并以此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乘势而上,是当前湖北省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家电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竞争由局部竞争转向全面竞争,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进入了结构趋同、产品过剩、技术更新和资产重组的战略转型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继续深入发展,企业如何根据国内外竞争现状与转型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如何通过寻求独特的发展空间,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创新战略有利于企业构建新的价值链,模仿战略是对市场已有价值链的补充,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创新战略,对模仿战略关注不足,实践中很多新创企业通过模仿战略实现创业成功。特别地,中国转型环境下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不良竞争环境会制约创新战略,促进模仿战略。然而,实践中这两种战略对新创企业均存在积极影响,选择创新战略还是模仿战略事关新创企业创业成败。考察技术、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特征,剖析不同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不良竞争对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的调节作用。利用153份新创企业样本研究发现: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均有利于竞争优势,但不同环境特征下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不良竞争对模仿战略的影响与技术、市场环境特征不相关;对创新战略的影响与技术、市场环境特征相关。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并不存在孰优孰劣,是一定约束条件下新创企业战略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企业竞争环境出现了新特点、新问题。对此,传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无法予以解释。如果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知识集合体,运用企业知识积累的生产性质来分析企业竞争与发展问题,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什么一个行业中的某些企业不仅在较长时期内稳获超额收益,而且能够使已经存在的竞争优势得以持久化。  相似文献   

14.
品牌经营:旅行社竞争之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是旅行社竞争力的核心,而我国旅行社目前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和科学管理,且市场化进程缓慢。因而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等措施来加强旅行社的品牌经营,提高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增值的企业专利管理战略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知识增值的视角构建了企业专利管理增值模型,系统揭示了专利管理的内涵,从技术能力提升、市场价值实现两个方面,并结合华为集团案例探析了专利管理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战略效应。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结构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关系管理已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工具。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结构模型的构建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效率的基础,而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必须以密切联系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实践经验。因子分析可以为理论模型提供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从而提高了理论模型的应用价摘。  相似文献   

17.
黄萍 《经济与管理》2005,19(4):59-61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与入世后过渡期临近的双重倒逼下,国有商业银行多年累积的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阻碍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处置市场的不完善,影响了处置的进程与效率。处置进程的内在加速需求已深刻反映了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进一步映射出处置市场主体单一化等不良现状,因此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织搜寻理论和战略协同理论,探讨元素—架构双元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战略在二者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元素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架构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具有线性正向影响,双元知识搜寻平衡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战略存在适配性:探索式创新正向调节元素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对架构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应用不显著;利用式创新正向调节架构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对元素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拓展了外部知识搜寻研究视角,可为企业合理选择知识搜寻策略和创新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论"中部崛起"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在全球化加深的进程中,在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部地区被逐步"边缘化".随着"中部崛起"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中部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武汉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边缘化的状况以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数字产品的范围经济与盈利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来寻求市场垄断地位是每个企业的梦想,然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扩张,新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企业同样如此。通过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规模无关论的分析,我们知道分工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对于数字产品而言,免费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策略,只有通过范围经济才能实现规模的继续扩张。为了实现从免费到收费的平滑过渡,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专业化分工的3阶段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