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互联网促进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利用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手段。运用动力链条模型,从直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两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机理,分别阐述了互联网通过业务流程、制造技术、企业组织、产业集群等方面对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提出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并结合不同行业分析了其相应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归纳智能制造有关研究基础上,比较两岸智能制造发展的产业基础、贸易基础、合作基础,分析《中国制造2025》和台湾“生产力4.0”发展方案的政策规划,对比两岸智能制造企业、研究机构等支撑平台,并从合作模式、合作领域、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给出两岸合作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4.
民营企业制造的"低端锁定"困境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缩影。讨论了智能制造对民营企业制造"低端锁定"困境的突破机制及突破路径。前者根据"低端锁定"本质和成因论证了智能制造在打破"低端锁定"路径依赖本质的同时,也能解锁"低端锁定"的要素成因和产业成因;后者从企业内部技术与生产方式变革及外部政策支持两方面提出了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加快推进政策环境再优化发展、产品智能化开发、机器换人、成套装备示范应用、两化深度融合、云服务市场化,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应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发挥移动互联网撬动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重要时期,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持久竞争力这方面的研究迫在眉睫。选取全球白电市场份额第一企业-海尔集团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尔集团做大做强的路径。研究发现,在海尔集团发展过程中,基于外部环境的企业战略演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战略之间呈现出逐层递进的关系,不断推进企业良性发展。随着各阶段战略的演变,创新发挥了驱动作用,能力起到了支撑作用,战略、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逐渐从大变为强。借此希望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正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存在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不同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隐患、缺乏统计口径和产业标准、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尚未建成等问题。今后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取海康威视、科大讯飞、东软和浪潮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挖掘企业开发场景式解决方案的内在规律,提炼场景式解决方案开发路径和内源动力。研究发现:(1)场景式解决方案开发具有场景驱动的关键特征,主要表现为场景渗透和场景覆盖两个维度;(2)在场景驱动下,企业基于“需求识别—技术集成—服务运维”实现路径开发场景式解决方案;(3)数据使能是场景式解决方案开发的内源动力,有利于促进需求识别、技术集成、服务运维等开发环节之间的过渡。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对场景式解决方案的理论认知,深化对场景驱动下服务创新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将解决方案研究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9.
10.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制造企业基于智能制造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效应,既能把握市场先机,也易于实现“创新逆袭”。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围绕这一问题,以海尔集团深度访谈质性数据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对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进行编码,结果发现,生产模式变革、组织结构演化、合作网络创新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构建智能制造企业颠覆性创新理论模型,解析智能制造企业颠覆性创新实现与演化机理,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更好地激发自身智能制造潜能,推动颠覆性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球价值链嵌入视角,探究后发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通过分析梳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技术路径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明确后发国家制造业适宜技术路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匹配WIOT数据和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技术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为后发国家提供技术溢出机会的同时,通过低端锁定和竞争效应倒逼后发国家制造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加深,自主研发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正逐渐显现;由于考察期内自身要素禀赋不足,引进模仿技术路径相比于自主研发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更有利。在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背景下,及时调整技术路径,加大研发投入,对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路径依赖理论、路径突破理论和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模型,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结合TOE理论框架,从组态视角构建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收集汇总的27份先进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模型,从路径依赖视角探讨组态路径检验结果。研究表明,各维度任意单一前因条件均不能单独促成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关联度和环境适应度在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其它类型路径相比,突破型组态路径更有可能实现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依赖型组态路径并不能促进先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如何选择创新路径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绩效问题,科学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结构关系体系,并从知识积累异质性视角,深入探讨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影响机制的动态异质门槛特征。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影响机理存在显著的知识积累门槛特征效应;适度的知识积累水平更有利于创新路径充分发挥正向促进效应,较高或较低的知识积累水平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路径的驱动作用,说明知识积累对创新路径驱动效应存在临界规模;随着地区知识积累水平提升,不同创新路径的驱动效应呈现差异化,需要针对知识积累水平选择最优创新路径以驱动地区发展。最后,地区知识积累具有阶段性发展特性,而现阶段还需控制和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警惕门槛特征带来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包容性制造业服务化协作网络建设有助于提高网络运作效率、增强网络竞争力,其具有异质性、公平性、合作性等特征。核心制造企业能力及网络成员关系是包容性协作网络实现路径的两个重要维度。在基于价值链的协作网络中,核心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能力在包容性协作网络构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网络成员间的信任、沟通与学习;在基于解决方案的协作网络中,核心制造企业网络管理能力在提高协作网络包容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成员间的信任、沟通、学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当前越来越多算法和智能机器代替人类工作,智能制造中的人机协作却没有被充分探索,以何种标准要求人机一体化任务合作过程,是当下人机协作的痛点。从现存各种资料中扎根提取涉及到智能制造人机协作的关键语句,梳理出人机协作标准包括机器单向辅助和人机双向合作两大类,对获得的文本进行初始、聚焦、轴心和理论编码,提出人机协作运行功能标准包含灵活性、可预测性、可重复性、扩展性、重塑性和多角色性六部分内容,开发并检验人机协作运行功能标准量表。基于OPM方法,在OPCAT软件中对概念模型的功能运行进行动态可行性分析,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人机协作运行功能标准模型,用于衡量和关联人类能力、机器单向辅助与人机双向合作水平,并确定执行指定任务时的人机互补程度。依照OPD图,可根据一对工人和机器人的实际行为动态调整功能特性,实现智能制造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中国情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以143家企业为样本,系统研究制度环境、异质性知识来源和吸收能力不同维度耦合组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存在3条高创新绩效驱动路径,即政府主导下依托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创新驱动型路径、关系主导下依托外部知识—吸收能力的探索式创新驱动型路径和依托内部知识—吸收能力的利用式创新驱动型路径;②不同路径内部构成要素间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③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间存在等价性。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中国情境下创新绩效内化机制及协同驱动路径,对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功能主义,将区域知识经济系统功能分为自我发展功能、传统经济带动功能、社会促进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并从规模、效率和速度3个维度建立相应功能测度模型与指标体系,比较西南三省与广东的功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西南三省与广东相比,知识生产与创新功能严重落后,知识经济社会带动功能差距明显,但生态保护功能差距较小;知识经济功能规模和速度全面落后,但效率差距相对较小;西南三省应确立“效率优先”,“速度跟进”、“创新增长极”、“人本中心”、“生态互进”的战略选择。最后,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西南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伟  余鲲鹏  易伟 《技术经济》2020,39(6):63-69,79
服务化和智能制造代表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两种创新模式,是工业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然而对二者间联系及融合界面缺乏清晰理解。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将服务化和智能制造概念结合,明确二者的融合界面,并依据服务化和数字化水平两维度,确定二者融合的九种组合架构,借助文献案例进行示例及说明,进而讨论了实施复杂度差异性。该研究深化了服务化和智能制造融合的规律认知,可为管理者的商业模式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