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能够在技术瓶颈期使服务要素对技术要素形成强边际替代效应,为企业寻找盈利增长点开辟新途径,这是其成为当下众多高技术制造企业战略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通过梳理制造企业服务化研究文献,认为服务化绩效在逻辑上主要受制于服务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数量,基于此,将 “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化程度是影响服务化绩效的核心变量”作为研究假设,以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为控制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Wind数据库2012-2016年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模型整体效应显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服务化程度、企业服务化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假设基本吻合。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内部与外部因素制约下,中小制造企业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根据设计驱动创新理论,将技术、市场需求和产品语意3个方面有机整合,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景下,通过对其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基于设计驱动型创新视角,以实地调研、网络搜集、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在设计创新整合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产品语意设计能力三大影响因素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三大影响因素中的子变量与企业设计创新绩效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制造企业在工业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内外兼修、深度融合三大原则,并为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设计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促进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利用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手段。运用动力链条模型,从直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两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机理,分别阐述了互联网通过业务流程、制造技术、企业组织、产业集群等方面对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提出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实施路径,并结合不同行业分析了其相应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以及新产品上市速度的中介效应,明晰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营销-制造整合对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利用214家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分析、技术开发、产品测试和产品商业化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对新产品上市速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新产品上市速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提升作用;新产品上市速度对市场分析和技术开发两个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对产品测试和商业化两个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不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与超竞争趋势下,服务增强和技术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键。相比于技术创新,服务增强的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将服务增强与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对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环境动荡性对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支持企业产品的服务增强(SSP)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呈倒U型影响,而支持客户行为的服务增强(SSC)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在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环境动荡性对SSP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但正向调节SSC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服务创新已成为制造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如何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创新绩效,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复合基础观和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冗余资源、复合式能力、战略柔性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探究其内在影响机制,并以341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淀性/非沉淀冗余资源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影响关系;沉淀性/非沉淀冗余资源与复合式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复合式能力在沉淀性/非沉淀冗余资源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战略柔性在复合式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讨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以及新产品上市速度的中介效应,明晰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营销-制造整合对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利用214家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分析、技术开发、产品测试和产品商业化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对新产品上市速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新产品上市速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提升作用;新产品上市速度对市场分析和技术开发两个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对产品测试和商业化两个阶段的营销-制造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不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3家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跨案例研究,构建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可以分为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3个阶段。企业基于动态能力不断调整其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在自动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提高制造能力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信息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标准化、信息化集成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在智能化阶段,主要是通过实施以企业柔性化建设为核心的战略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从单纯的有形产品制造向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的提供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工业化、服务化同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服务型制造理念在中国的实施加速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可使企业从单纯的制造加工,转变为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制造业务向价值高端进行提升。通过生产性服务、服务性生产和客户实时参与,实现了制造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互相融合,可有效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步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程度、客户异质化和成套性问题解决方案的需求,以及以服务为主导的战略理念是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的特点、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与价值共创网络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实施形成了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0.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企业能力观为理论基础,借助服务主导逻辑的演化,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前因-过程-结果”的制造企业“能力建构与动态适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两业”融合在制造企业层面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不同阶段的主导技术催生了差异化的生产服务场景和企业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转换与敏捷响应、互联工厂与大规模按需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生态赋能是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志;(2)在微观层面,基于“两化”融合的“两业”融合,本质上是不同阶段制造企业能力建构以及与特定生产服务场景和主导逻辑动态适配的过程;(3)敏捷响应能力与个性化定制以及与“边缘-响应”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一阶段,属于“两化”融合。大规模定制能力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以及与“协同-响应”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二阶段,属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阶段。生态赋能能力与大规模流程化定制以及与“生态-竞合”服务主导逻辑的适配是第三阶段,属于“两业”融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两业”融合的实现以及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微观理论解释框架,拓展了...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研究智能化转型对转型绩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对234份智能化企业调查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正向影响转型绩效;装备智能化能力、管理智能化能力在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但人员智能化能力在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与转型绩效的关系,同时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与装备智能化能力的关系,以及智能化转型与管理智能化能力的关系,但在智能化转型与人员智能化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战略匹配正向调节智能化转型通过装备智能化能力、管理智能化能力对转型绩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化战略成为制造企业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重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选择。以美国GE、德国Siemens、日本Toyota与中国Haier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复杂系统理论进行多案例分析,构建“资源要素—核心能力—系统创新”智能化战略转型综合模型,明确不同国家制造企业因资源、能力和系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模式,在转型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目标、路径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区别。结论不仅从微观动态层面为理解制造企业智能化战略转型提供了基本信息,也有利于从系统论角度构建制造企业智能化战略转型发展框架,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何如此困难?现有相关研究仅仅从市场、技术或单一制造产业视角展开,陷入市场失灵升级悖论。随着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对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品牌附加值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以设计驱动创新为视角,提出设计驱动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设想,藉由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和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分析其内在机理并进行案例研究,以此寻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和新路径,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传统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智能化、网络化促使价值创造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重组、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将突破传统行业界限,产生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提出工业设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三业”融合创新的概念,进一步从创新理论演化角度出发,阐述“三业”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发展路径。利用三者互动演化规律,构筑协同新兴制造平台,促进设计、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三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转型升级,找到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制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现赶超及高端突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需要抓住互联网机遇实施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企业转型升级内涵是实现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其中平台化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方向,而平台战略是对智能制造的统筹把握。然而,智能制造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式研究匮乏,也不重视平台战略异质性。运用扎根理论,选取海尔、西门子两家典型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双案例比较分析,总结两家企业平台化战略模型:西门子采取面向工厂管理与服务的开放式物联网云平台生态系统战略;海尔则推行直面用户的多平台大规模定制全流程创新生态圈战略。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家企业在平台核心战略、平台流程战略、平台整合战略、平台保障战略、平台拓展战略等方面呈现异质性,并探讨形成这种异质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制造企业基于智能制造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效应,既能把握市场先机,也易于实现“创新逆袭”。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企业颠覆性创新?围绕这一问题,以海尔集团深度访谈质性数据为基础,采用扎根理论对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进行编码,结果发现,生产模式变革、组织结构演化、合作网络创新是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构建智能制造企业颠覆性创新理论模型,解析智能制造企业颠覆性创新实现与演化机理,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更好地激发自身智能制造潜能,推动颠覆性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机理及路径范式,揭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在创新联合体形成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即发挥数据赋能的驱动作用,从而实现创新联合体跨界战略网络协同、跨界组织网络协同、跨界资源网络协同、跨界制度网络协同,形成协同演化动态能力,实现产品功能、生产制造及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凝练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路径范式:“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传统龙头集群企业—超级消费者”交互赋能。结论可拓展数字创新理论及价值共创理论,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为智能汽车领域创新联合体建设及颠覆式创新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向海燕  李子瑞 《技术经济》2022,41(9):122-132
为探究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服务化的转型路径,以2014—2018年制造企业并购服务企业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组态思维和fsQCA方法,选取“基于并购的资源获取”和“并购后资源整合”两个维度的5个前因条件,讨论前因变量组合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之间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存在3条转型路径,即研发能力驱动型、财务能力驱动型和服务化经验驱动型。通过分析路径和典型案例,发现:并购标的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研发能力均能衡量服务型资源质量且二者具有替代效应;并购方财务柔性在并购后整合与服务化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购方服务化经验有助于并购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