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最好模式。永州市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应着重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坚持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二是坚持生态效益;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2.
公共产品与政府经济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开 《当代财经》1995,(5):21-24
公共产品是为整体意义上的社会成员而生产的,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两个特征,由此决定了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政府经济行为的目标:一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现收入的公平合理分配;三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为全国人民制定了“九五”和2010年两个“三、二、三”的宏伟奋斗目标。如何才能顺利地实现这两个奋斗目标?其中的关键,是必须搞好跨世纪的“二、一、一”工程:即两个根本转变,一个中心环节,一支职业队伍。一、两个根本转变:一是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二是解决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人们已取得了共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是有效地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建议》提出,实施两个根本转变,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由此可见,两个根本转变,即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  相似文献   

4.
辽宁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发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产业化,高新技术必须有载体———企业、科研单位、高新技术开发区。关于高新技术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个人。其中个人技术入股问题也应提到较高地位。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劳动的危害。异化劳动的危害主要有: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财富被私人占有;劳动自我异化的工人丧失更多取得收入的机会;劳动异化的工人会与美好生活疏离;劳动的异化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在揭示异化劳动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会产生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规避异化劳动的路径安排:一是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在初次分配中;二是构建劳动贡献导向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机制;三是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犯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益;四是始终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李梅 《经济问题》2007,(3):127-128,F0003
吕梁市紧紧围绕谋求新跨越、实现新发展、建设新吕梁的"三新"目标和"突出一主三化,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通过狠抓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的成就:一是推动了传统产业新型化;二是推动了区域经济特色化;三是推动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四是掀起了全市经济发展新高潮.与此同时,有三点启示:一是坚持以大项目推动大增长;二是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三是坚持以大环境支撑大跨越.  相似文献   

7.
重复建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产生所涉及的主体包括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它产生的原因包括:管理体制、价值观、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资源分配等诸方面;归要到底,是由于地方领导干部的绩效管理中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性,过程缺乏规范性造成的。正确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绩效管理的系统创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晓东 《经济论坛》2005,(11):23-24
所谓的民本经济就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人民共享)的经济,与官本经济有很大不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归纳了民本经济的四大特点。一是经济形式以民营经济为主;二是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或社会资本为主;三是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四是政府管理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环境为主。高教授强调指出,民本经济中,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两个主体不能错位。民营经济不等于民本经济,它只是民本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中的“民”字,就应是以民为本位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方富生 《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53-155,242
淳安县旅游产业历经二十年大发展,已经成为淳安县的支柱产业。现阶段政府及其旅游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协调好与市场的合理分工,进行宏观调控,依法治旅,加强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当前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交通改善、政策扶持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同时还具备生态环境优势、千岛湖品牌优势以及旅游转型的优势。如何抓住绝好的发展机遇,发挥淳安独特的优势,推进淳安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这是当前摆在淳安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亟须解决的课题:一是必须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二是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三是必须坚持政府主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不仅要实现“物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切实方案。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资本创新潜能,使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做大蛋糕”,从而实现“物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驾驭资本创新,规避和克服以“资本为中心”的消极作用;创新国家,消灭私有制;解放雇佣劳动,实现工人阶级的共享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三个“主体”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两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体地位,更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这一主体地位以“分好蛋糕”,确保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各级政府若想在中原崛起中有更大作为,必须转变职能。转变职能,必须充分考虑河南历史文化发展特征,充分考虑河南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河南地区政治社会发展现状。新的政府职能所应坚持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但又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坚持政府自信但不自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从导演加主角到监制加配角",坚持服务型导向。  相似文献   

12.
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服务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十大工程”发展举措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就必须优化法治环境。从法治环境是事关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软环境入手,从优良的法治环境能够展示政府良好形象、提升地方影响力,能够激发社会活力、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够给投资者明确的利益预期、形成发展的长远竞争力等三个方面阐明了优化法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就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法律的实施上,着力抓好依法行政;就要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抓好司法公正;就要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就要注重开展全民普法,着力抓好培育法治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就“十一五“规划的10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一)经济发展战略基础坚实;(二)经济发展目标稳妥可行;(三)坚持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四)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六)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七)要更加关注公平;(八)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九)经济面临重大挑战;(十)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因本刊版面限制,本期刊登前六个问题,下期刊登后四个问题,将萧教授这一鸿篇力作分两期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苏南地区正处于区域发展的激烈竞争期,要推进苏南地区的现代化事业,必须全面准确理解以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要务,同时注重社会建设,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此,要注意做到:一要坚持发展,突出社会建设,增强加快发展的迫切性;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发展的利民性;三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四要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大开发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开发主体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主体中,非公有制企业是第一主体,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百年不遇的良机:树立新形象的机遇、公平竞争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争取政策与资金倾斜的机遇。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全社会要树立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三种观念;非公的制企业自身要实现八大转变,进行二次创业;政府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社会生产力科技化;二是经济发展科技化;三是经济活动愈来愈科技化。这三方面的趋势已经并正在引起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1月4—5日,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31次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参会嘉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研讨会领导小组组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以及教育部社科司谭方正司长等。本次会议包括大会演讲、院长论坛、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等环节,其中,提交的会议论文160余篇,13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了会议发言和讨论, 并为任保平、范从来、陈享光等八位学者颁发了“兴华优秀论文奖”。 本次研讨会召开于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围绕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以及新观点等内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明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 卫兴华教授指出,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宣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不能简单地照抄中央文件的论述,应当具体分析与研究。要运用习近平同志强调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与主要矛盾转变的辩证逻辑。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另一方面,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落后,高质量的有效供给不足。2016年中央还在强调“三个没有变”,其中包括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而现在则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针对这一问题,宣传上都避开不讲,但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了重点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强调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以推进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依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国情,他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阐释了主要矛盾的变化。从需求方来说,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物质文化需要,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需要,这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供给方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发展的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充分是指发展水平还较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很多方面。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协调问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 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 洪银兴教授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他指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于四个方面:一要构建现代化的动力体系,即支持创新驱动的国家创新体系;二要构建现代化的内容体系,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三要构建现代化的供给体系,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配置体系;四要构建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即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辽宁大学林木西教授认为,现代化经济的新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方面,加快建设一系列的强国成果;二是高效益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高水平的“三农”体系,坚持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四是协调发展的区域结构体系;五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六是内外联动、双向互济、全面开放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 刘伟教授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契合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着眼点是生产者,落脚点在提高效率基础上的结构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生产上,这里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就劳动者而言,造就千百万劳动大军,培养有敬业精神的工匠,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在人和物的结合上,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先进的企业;三是在企业和企业的结合上,造就一大批新型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南京大学范从来教授从民间投资的退出与进入角度阐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他分析了民间投资在三大产业中的结构性变化,认为农业智能化、产业化使得我国第一产业换发活力;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关键;城市发展集约化和服务化,尤其是社会服务业的提高,将为中国经济创造巨大的财富;我国经济中的新技术行业和消费服务业将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认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年,存在明斯基顺周期理论所揭示的金融风险问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需要着重坚持五大举措。一要抑制主要来自于房市的资产泡沫;二要稳住外汇,对非技术的海外并购要严格审查;三要稳住债务,一方面要大幅度降低国有企业负债表,去杠杆,另一方面解决地方债务的潜在问题;四要治理由改革或新技术引起的金融秩序;五要掌控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王国刚教授着重区分了“脱实向虚”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技术进步导致金融载体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的“脱实向虚”;第二种是市场交易中发生的脱离现货交易越来越远的 “脱实向虚”;现在常讲的“脱实向虚”属于第三种,即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走向金融。如此多的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转向金融交易,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所能提供的收益低于资金投资者、资金运作者的预期收益。解决这种“脱实向虚”问题,一要降低工业的金融成本,提高工业企业的利润;二要支持工业企业直接融资,提高其自有资本数量。 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认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着力处理好四对关系:短期稳增长和长期增潜力的关系,减少资源配置扭曲与创新驱动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他认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格外关注地方政府行为,大力校正扭曲的资源配置机制,增强民间投资的活力,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内部改革和提质增效赢得时间。 辽宁大学谢地教授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充分考察供给侧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运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即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以及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从富到强转换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 四川大学蒋永穆教授认为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质的规定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地产权制度层面的集体所有制;二是农业经营主体层面的家庭基础;三是农业经营方式层面的统分结合。坚持这一制度需要着重解决的五个问题:一是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受到冲击的问题;二是集体经济功能弱化的问题;三是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面临困境的问题;四是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五是统一经营需要加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探索农地“三权分置”;二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经营形式;三是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的统一经营;四是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南京大学高波教授构建了农业脱钩指数,用实证的方法论证了工业偏向发展战略是导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他指出,我国工业对农业的带动效应并未显现,且城乡收入差距有较强的循环累积效应,应发挥政府“强制性反哺”的作用。 (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问题 吉林财经大学宋冬林教授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机制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二,传统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优化改善;第三,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第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在于通过变革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提升生产力水平。一要再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主体,着重处理好国企与私企、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关系;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策落地实施;三要重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四要培育壮大支撑东北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新动能。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教授指出振兴东北经济,一要充分利用东北工业经济优势,促进东北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二要加大“大农业”基础上的深加工,发展轻工业;三要协调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的发展;四要发挥“双创”作用,推动依托重工业的小微民营企业发展;五要重塑生产人力资本教育培训体系。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 北京大学黄桂田教授认为,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理论逻辑演绎来看,不存在一般化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应随之改变,理论界要时刻关注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教授认为,依靠政府建设市场的渐进式改革的最大局限是渐进改革中会产生利益集团,从而导致利益固化、阻碍改革。新时代需要依托于上层建筑改革和社会建设来推动经济关系的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中必须通过反腐倡廉、社会整顿、政治生态的转化,树立法治有为的强中央,才能确保改革成功。 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措施,绝不是唯一措施,甚至也不是主要措施。目前,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0%左右,国有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所有制改革,而是企业内部制度和机制的健全完善,决不能以混改的名义搞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者变相私有化。 (五)“一带一路”与开放型经济问题 南京大学张二震教授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体系下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其背后深层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全球化的国际分工,给我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二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较好,政治稳定、经济制度合理。 北京大学张辉教授认为,世界经济形成了双循环体系:一是中国和发达经济体,二是中国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把发展中经济体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并从中低端上升到中端,在此过程中没有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无论从经济规模、贸易总量或结构上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出“一带一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引领作用。 深圳大学陶一桃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文化与资本制度问题。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迫切需要通过文化与价值包容、认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制度文化共同体。 三、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刘灿教授指出,我国转型时期收入和财产差距呈现四个特征:劳动报酬内部差距主要源于个体之间要素禀赋及其市场定价的差别;分配中用财产获得财产的特征已十分明显;贫富差距的主要方面已由穷人太穷转变为富人太富;开始呈现代际传递的特点。我国收入和财产分配差距过大根源在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市场化改革与按要素分配的实行以及资本强权和劳资利益关系失衡等。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初次分配中合理配置财产权利和在再分配中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尤其是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中国人民大学谢富胜教授认为,现在谈中国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言之过早。第一,2002年以来,我国产业后备军数量虽有下降,但总规模仍超2亿人;第二,我国产业后备军存量的下降是由农业生产潜在剩余人口减少主导的,无论是城镇产业后备军、无业农村劳动力还是失业农民工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第三,现阶段伴随着产业后备军数量减少的同时,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严重的超时劳动现象。 西南财经大学盖凯程教授认为,收入分配关系及其利益结构演变背后的核心逻辑是社会生产关系。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制度是实现国民财富与利益共享的根本保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产调节与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在财产权利制度构建、顶层设计、行政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设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体系构建的问题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主张从五个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第一,充分阐释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目标和新举措;第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发展经济、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第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阐述这一新命题,研究发展的新战略;第四,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范围,在着力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发展和上层建筑的研究,着重引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研究;第五,为引领世界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四川师范大学丁任重教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讲述了政治经济学具有的四大特征,即基础性、包容性、阶级性和历史性。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学科,不宜将政治经济学放在经济学大类中的二级学科中。 教育部社科委经济学部召集人李晓西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逻辑、特点与西方截然不同,若仅仅以国家、政府或市场的视角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是有明显缺陷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关键在于研究国家、市场、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语言。 南开大学何自力教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重点研究的五大关系问题。第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如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的问题;第二,经济体制层面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如宏观调控模式问题;第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问题,关键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第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五,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问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出现了“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物”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果导致资源和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反思: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其果,社会经济将不能持续发展。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目标的影响下,经济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经济理论迅速发展,一改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而转变为追求三个目标的平衡发展:一是经济利益,使国民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二是社会利益,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三是环境利益,处理好经…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下一个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是加大对大中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力度。重点应当在3个方面:一是塑造规范化的政府经济调控体系;二是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塑造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20.
简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解决我国目前农业所面的的严峻问题的有效速径。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实现农业环保化生产;第二,立足知识经济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第三,在农业发展上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