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日韩农田建设做法及对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宏观背景下,探讨促进我国农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持续有效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结合日本、韩国典型区域农田建设案例,梳理日韩两国农田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探讨推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措施。[结果]日本、韩国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农田建设做法、经验值得借鉴。日本农田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的法律规章保障和标准体系;政府重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大,水利建设优先;兼顾多发利益,监管并举。韩国农田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央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农田建设与国土区划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结论]农田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传统农耕文明、农户心理及村庄治理等多个方面。我国农田建设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规划为约束,建立系统的农田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确保建设活动不脱离规划要求;以统一监管为前提,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农田建设管理效能,根据农田建设任务、成本变化等因素,动态调整完善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提高建设成效和资金使用管理效率;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创新投入模式,大力推进发行地方债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收入投入、利用外资投入等工作,切实加大农田建设投入力度;以信息化为重点,以数字化和智慧化为突破,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农田建设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影响农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上述研究结果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通过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匹配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地流转;(3)基于自然地理、生产定位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区域、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促进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有效激活农地流转,应稳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根据区域差异进行精准施策,同时重视提升经营收益、防控风险和技术进步在实现规模经营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在种植农田方面人们愈发注重提高农田产量,逐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但是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实施过程时往往遇到种种困难.因此在现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多个不同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进而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能够更加高效率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王玥 《南方农村》2014,(3):27-30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外部性入手,分析得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中央和省级政府应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主体,需要加大政府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管理机制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镇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需要以地块作为参考,通过构建适宜度较高、空间较为稳定的模型,对镇域高标准农田进行分析与评价,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根据每个区域项目当前的主要发展问题,确定项目建设模式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工作内容、标准要求和基本特点基础上,通过阐明地表基质与高标准农田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科学逻辑,探讨了以地质地理景观、类型分布、空间结构、理化性质、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情况等为重点的地表基质调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撑机理,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工作面临的重大需求和关键问题,提出基于地表基质调查支撑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解决方案。一是系统布局全国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支撑解决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问题;二是不断优化地表基质调查属性指标,精准服务区域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需求;三是认真把握地表基质调查工作程度,全面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通则要求;四是面向不断增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综合评估地表基质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五是融合集成地表基质调查及其他成果,综合开展耕地耕作种植适宜性评估;六是加强地表基质调查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前这里是有名的旱山坡,土地严重撂荒。如今,这里渠道纵横交错,能灌能排,土地成了香饽饽,许多公司都抢着来租,这块土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仅此一项,就能让我们村民人均增收650元以上,已成为我们致富增收的‘钱袋子’"。四川省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的村民李东波如是说。近年来,平昌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的思路,以路网、渠网、田网"三网"建设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产业为载体,探索创新机制,大打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CNKI数据库,客观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现状及热点话题,揭示研究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前沿课题,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检索,绘制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图谱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1)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内研究成果持续增长,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2)在发文作者方面,该研究领域作者呈现出“集中度高、联系广泛”的特点。作者间的合作集中且普遍,以高产作者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些核心研究团队。但同时也存在相当比例的独立研究者。发文机构方面则展现出以核心研究机构为主导,带动其他机构协同研究的特点。各研究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且频繁。(3)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显示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主题热度最高。时间线图谱表明产能提升、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等是未来新的研究方向。[结论]应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机制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保障设计和重点环节实际建设相关研究,完善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10.
谷娟  冯锦军 《山西农经》2023,(8):111-113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近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主管部门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本研究团队在2019开始关注并实际参与了山西省L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掌握收集了项目实施中的一手资料,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以期为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创新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田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矛盾,从利益协调的角度提出构建农田建设项目多元融资机制对策建议。[结果](1)当前我国农田建设项目的项目属性、制度政策和市场机制上均存在融资障碍因素;(2)政府及相关部门、项目业主、工程施工方、土地权利人、农业经营方、金融资本方是农田建设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矛盾协调是解决项目融资问题的关键;(3)构建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对内应明确工程经营属性,完善权责利分配机制,对外应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多主体投资机制,优化市场融资环境,健全金融保障服务,创新融资产品。[结论]针对农田建设项目融资障碍,可通过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来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田建设多元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在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凸显的背景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非凡。通过分析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将为政策完善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 文章选取4个粮食主产省的8个粮食大县进行调研,组织省、市、县各级农田建设管理部门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采用半结构性方式进行访谈,研究分析农田建设政策落实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农田建设在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增加农民收入、新增耕地指标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成效,但机构改革后的农田政策执行中还存在机制不全、体制不顺的问题,在组织协调、资金管理、项目内容管理和制度标准方面都有体现。问题根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存在的“路径依赖”“重管理、轻服务”“一刀切”等倾向。结论 需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农田建设管理政策,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更高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以补偿标准为核心的长效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使耕地生态补偿真正进入可操作阶段。方法 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耕地生态补偿及其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确定、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补偿方式、补偿资金管理及来源、补偿机制的运作及保障措施。结果 (1)创新性地构建了省际和省内两个层次相结合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探讨了省内农民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弹性区间的确定方法:补偿理论值、补偿现实值。(2)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身的财政支付能力,在该区间范围内调整补偿标准,使得补偿更为灵活,既能体现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又能反映农民的意愿。结论 省际和省内相结合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助推农业生态文明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遥感蒸散数据快速评价农田年度灌溉水平,及时获取基本农田建设成效,为农田灌溉设施分区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MOD16蒸散产品为数据源,计算有效灌溉量、灌溉需水量和作物缺水指数,分别对研究区2013年的旱地和水田灌溉水平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农田水利设施作用分值图进行叠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分区。[结果]2013年海伦市耕地灌溉水平整体较高,区域间建设水平差别较大,可划分为4个级别。其中1级和2级灌溉水平的地块面积比例可达78.06%,地域分布上看,北部、西部、中部乡镇灌溉水平较高,东南部乡镇灌溉水平相对较低。叠加得出8种组合类型,分为设施修建型、设施提升型和设施维护型3种分区类型。[结论]研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更详细的农田灌溉水平评价方法和更具差别化的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的重要措施。文章通过采用到有关市(县)进行实地查勘、问卷调查、走访农户、搜集数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与考核历史沿革、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三网合一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内生性,"类生命体"式的方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产业,西部地区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才能解决我国西部农业深层次矛盾。认真研究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中西部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位于我国西部的贵州省作为研究省份,选择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农区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文章首先梳理了我国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并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现状,发现了目前我国西部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我国西部传统农区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并探索出了适合我国西部农业的3类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路径——不完全合同制、间接合同制和农工商垂直一体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重要的政策工具。美国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关的法律和技术应用体系已趋于完善成熟,值得我国相关部门的借鉴。基于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政策工具的特点,文章从中美两国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体系、监管部门设置和运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相对于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治理机制,中国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法律法规不明确;相关政府监督机构设置分工混乱、权责不明;水产品可追溯治理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最后,该文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基础;整合管理部门资源,提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的保障;加强技术开发运用,推广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农地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做好农地流转工作,寻找制约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是迫切而重要的。文章通过抽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省7个典型县(区)的358户农户家庭进行实地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了目前贵州省农地流转的现状,挖掘出制约农地流转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认为:(1)农地流转规模差异主要表现在流转方式、流转对象及流转规模等3个方面。流转的主要方式为转让与出租,流转规模总体偏小,流转对象大部分限于农户之间。(2)制约因素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土地价格因素、农户自身因素及政策制度等4个层面影响。经过实际调研,该文提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提高农民认知水平,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可行对策建议,对加快贵州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总结景观异质性的相关文献,明确现阶段景观异质性研究中生物多样性对农田生产力影响的趋势和方向,为后续研究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 文章对国内外不同景观异质性下对生物多样性和农田生产力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梳理生物多样性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方式,了解影响农田景观异质性大小的因素和原理,系统总结了三者之间存在的级联关系,提出了农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建议。结果 (1)景观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多样性—农田生产力关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存在一定的阈值,超过该值则会产生负面影响;(2)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农田中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关系,农田面积作为一项操作简便且影响较大的农田景观指标,具有巨大的潜力;(3)景观的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与农田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同样具有积极的协同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结论 从景观异质性的视角出发,农田生物多样性对生产力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同时存在一个阈值使得二者关系达到最大值,通过采取保护小斑块农田等方法实现生态和生产的“双赢”,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政策调整下农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研究,从资源利用角度为种植格局调整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大豆种植格局驱动机制模型,并模拟三大作物(即大豆、玉米和水稻)补贴政策情景下的作物种植面积转换;其次,核算三大作物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消耗量,并获取不同政策情景下大豆与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转换引起的水土资源消耗变化量。[结果](1)黑龙江省大豆、玉米和水稻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水资源消耗排序为“大豆<玉米<水稻”,单位产量的耕地资源消耗排序为“水稻<玉米<大豆”。(2)由于单位面积大豆的耗水量最少、单位产量大豆的耕地消耗量最多,当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40%时,大豆净增加面积最多(由玉米和水稻转入),因此三大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总量减少最多为2 400万m3,但耕地资源消耗仅增加3.2万hm2。[结论]农业补贴调整,不仅可以满足粮食的总体供给,优化作物种植格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进而减少大豆供给的不确定性,还可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该文结论可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