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向国成  韩绍凤 《经济学》2007,6(2):513-538
本文在适当扩展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它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组织化沿着集体经济→家庭经营→农业商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团队化的演进路线进行了统一的理论解释:这是改革开放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化的结果,是农民对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及劳动的交易效率与风险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剩余权利赖以实现的最优组织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交易效率与专业市场制度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一个创新影响传导流程的分析框架,剖析技术创新、交易效率与专业市场制度演化之间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论证技术创新是影响专业市场制度演化的关键因素,其传导机理是:技术创新→交易成本、交易收益→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专业市场制度演化。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专业市场为例,对专业市场这一传统的市场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楼栋  仝志辉 《开放时代》2010,(12):42-52
在运用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对当前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现状进行统一的理论解释后,本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纳入模型分析,并应用案例对以农业经营主体为内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民经纪人、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是在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分工状态下(即专业化经济大于分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的状态下)各市场主体比较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不同类型劳动的交易效率后选择不同的剩余权利赖以实现的最优组织结构的结果;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这两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其外部环境发展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兼业小农在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格局中注定是被盘剥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李颖慧  李敬 《技术经济》2020,39(1):89-98
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商品市场交易效率、农户数量规模、政府补贴和农户劳动力变化是影响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四个因素。其中,商品市场交易效率对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分布密度、政府补贴和城镇化率提高1%,改进交易效率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分别提高0.135、0.955和2.714。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权衡上,经历了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公平"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提高交易效率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各家谈得多、谈得杂、谈得细。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交易进行分析,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弥补交易主体的缺失,扶植农民组织,清理交易环境,打破其他交易主体的市场垄断地位,提高交易效率。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工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高达56%.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为主,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只占一小部分.农业规模小,经营效率低,且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弱,大多农民仍然靠天吃饭.同时,农民的收入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其收入很不稳定,这极大影响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基于交易效率、分工和契约选择视角的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易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在界定农村交易效率概念的基础上,估计了1985-2005年中国农村的交易效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度量了农村交易效率、分工与农户纯收入的相互作用,并尝试测算了引入外生契约变量后对整个系统造成的冲击。研究表明:深化农村分工和提高农村交易效率可以增加农民纯收入,农村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深化农村分工,同时,深化农村分工也有利于农村交易效率的提高,而且农产品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对分工和交易效率产生了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工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高达56%。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业为主,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只占一小部分。农业规模小,经营效率低,且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弱,大多农民仍然靠天吃饭。同时,农民的收入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其收入很不稳定,这极大影响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技术知识学习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中  胡虹文 《经济师》2003,(9):185-185
文章对中国农民技术知识学习的两种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是中国农民个体学习 ,是大众媒介信息→技术选择购买→技术应用学习→技术总结评价循环学习模式 ,二是中国农民群体学习 ,是政府 +协会 +农户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决策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区综合实力的ANN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利华 《经济地理》2003,23(1):9-11
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是可行的。针对地区综合实力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18.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泰来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资源流动及系统的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该县开发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并从能值分析角度提出保护本地可更新资源、提高能值反馈率、提高科技含量等相关对策,为泰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