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在适当扩展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基础上,运用它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组织化沿着集体经济→家庭经营→农业商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团队化的演进路线进行了统一的理论解释:这是改革开放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化的结果,是农民对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及劳动的交易效率与风险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剩余权利赖以实现的最优组织结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在探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原由时,强调剩余权利的重要性。本文基于间接定价理论认为,之所以要实行家庭承包制,一是把剩余权利界定给农民,可以形成足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因为农业管理劳动和生产劳动的交易效率都不高,实行无分工的组织可以避免内生高昂的交易费用;三是具有路径依赖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在运用间接定价理论模型对当前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现状进行统一的理论解释后,本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纳入模型分析,并应用案例对以农业经营主体为内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民经纪人、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是在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分工状态下(即专业化经济大于分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的状态下)各市场主体比较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不同类型劳动的交易效率后选择不同的剩余权利赖以实现的最优组织结构的结果;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这两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其外部环境发展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兼业小农在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格局中注定是被盘剥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分工的演进与模块化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形态的演进导致了分工的发展和演变.模块化分工是在价值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分工方式,是对传统分工方式的发展和创新.模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模块化设计规则的形成和应用是模块化分工形成的前提条件.模块化分工在分工经济性、组织形式、价值创造方式以及资源和能力、制度和技术、协调和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分工方式的新特性,能够给组织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对农业组织化经营推动力量的认识不应忽视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自主性考虑.在外来农民农大量导入的上海郊区,地方政府与官员之所以推动农业组织化经营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规模经济效应的考虑,而是更多地出于一种“便于管理”的治理逻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外来农民农在生产、生活领域对地方政府构成了相当大的治理压力,驱逐小生产者、发展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治理上的不便利.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可以理解为:相对无组织小生产者,政府更加倾向于能够“便于管理”的组织化经营者,因为后者的存在意味着一种能够有效对接政府与农户的组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7.
9.
我国农民数量众多,且分散度高,这些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这是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三农”问题中的难题之一。各地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协会等组织,为解开这一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自愿组建的合作组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工起因于人类进行交换的偏好,分工与贸易不可分.通过对经济学文献的梳理发现,伴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贸易利益的内涵也不断拓展.在要素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体现在:(1)满足人类多样化偏好;(2)资源配置效率提高;(3)企业、产业组织技术效率提高;(4)贸易外部效应,如技术外溢、制度变迁等.贸易利益(3)、(4)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paper develops a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that involv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ervice to study the emergence of fi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ving transaction costs. Inframarginal analysis is used to formalize Coase and Cheung's theory of the firm and to generalize Yang and Ng's indirect pricing theory of the firm. Not only the emergence of firms, their growth and contraction, but also the relevant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客流与收入时空动态演化与错位——重力模型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入境旅游发展业绩指标为依据,选取60个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统计1998—2008年各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流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并依托重力模型,测算1998—2008各年度以热点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入境旅游客流分布重心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重心的经纬坐标;用Google Earth软件,实地指示两类重心在地域空间上的地理位置,实证研究二者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分析二者的时空错位现象,揭示中国入境旅游近十年来的地域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及变迁动因。研究表明:中国入境旅游客流分布重心近十年来大致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重心近十年来大致位于皖、鄂两省交界处,两类重心分布呈现空间错位的现象,且两类重心均呈现出东移南下的变迁之势。 相似文献
13.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理论与经验模型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探究贸易利益的产生及其分配,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联系。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均表明,一国外贸规模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对外贸易的变动往往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关键因素。文章从理论和经验模型上对我国近10多年来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给出了相关的实证检验,旨在探讨并揭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迪克西特与诺曼合著的《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为参照,分析了现代贸易理论所面临的三种挑战,探讨了对偶性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应对这些实践挑战与深化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并且揭示了对偶性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由一种特殊的分析技术成长为国际贸易研究中的主流分析范式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迪克西特与诺曼合著的《国际贸易理论》一书为参照,分析了现代贸易理论所面临的三种挑战,探讨了对偶性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应对这些实践挑战与深化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并且揭示了对偶性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由一种特殊的分析技术成长为国际贸易研究中的主流分析范式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16.
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却已经显现出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公共资源过度利用及破坏等公地悲剧问题。文章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认为这些问题是村民与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游客之间基于个人理性的相互博弈的结果。从长期来看,集体理性更符合村民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需求,社区村民的博弈具有从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的机制和驱动力。为了避免和缓解公地悲剧的发生,缩短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转变的时间距离,必须依赖于外部力量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文章提出了相应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旭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31-38
劳动分工取代自给自足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分工的协调问题和自给自足策略的风险占优问题。进行制度分析和演化博弈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分工的协调问题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自动解决;自给自足的风险占优问题则要通过建立"城市"、"集市"等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R. W. Fraser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985,37(1):55-6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demand uncertainty in influencing a firm's mark-up pricing decision. With no uncertainty the marginalist approach represents this mark-up as inversely and solely determined by the elasticity of demand. Here it is shown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uncertainty does not alter this simple dependency for a risk neutral firm. For a risk averse firm, however, the mark-up is shown to depend on a range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level of fixed and variable costs and the level of expected demand. It is argued that such variability of margin is more in keeping with observed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9.
20.
新时期重点产业环节选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重构的基础上,从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时代要求出发,系统构建重点产业环节选择的水晶模型及分析框架,研究认为重点产业环节选择不同于主导产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水晶"体系,主要包含八大主要影响要素,即主体功能区建设、市场需求、技术经济、生产要素供给、产业基础、产业关联、政府和全球化,并由此提出相应的的八大选择基准。最后以湖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环节选择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检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