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丹  蘧海伦 《旅游导刊》2020,4(2):64-76
近年来,慢旅游的话题开始得到学者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从"旅游与现代性"的角度对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基于对去过丽江古城的受访者和潜在旅游者的访谈数据,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高频词提取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探讨丽江古城慢旅游的两个维度:环境和慢旅游体验。本文还挖掘出丽江古城作为慢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原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生活理念的互动构成了当地慢旅游的基础;旅游利益相关者制造了"慢"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和认同,助推了丽江古城慢旅游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丁雨莲  陆林  黄亮 《旅游学刊》2006,21(7):12-16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平稳下降,中国家庭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在不断攀升.文章从丽江大研古城沿街店铺经营业务入手,搜索大研古城的文化休闲旅游符号,分析其形成机制:外在动力机制有休闲时代的即将到来、市场需求的拉动;内在动力机制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政府决策因素.对比丽江大研古城和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遗产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特征: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文章认为,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型遗产地应冷静对待,避免盲动,做出适合自身文化本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丽江家庭旅馆的成长路径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4种成长路径:连锁化经营、扩展为民居旅馆、业务多元化、业务创新发展.在丽江,家庭旅馆经营者出现了原住民文化空心化与外来文化多元化的反差现象.影响丽江古城家庭旅馆创建的主要因素包括创始人个人经历、机会成本、家庭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影响丽江家庭旅馆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服务创新,一些在预订、通讯网络、文化交流等方面创新的家庭旅馆获得持续成长.丽江家庭旅馆关闭的影响因素包括销售渠道不畅而转租、追求高品质生活而迁移、因政府强制改造缺乏资金而放弃经营等.丽江家庭旅馆成长路径与一般家族性企业发展规律有别,强制性制度影响是发展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也是文化遗产地家庭旅馆成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个生态景区来讲,参观的人越多,它所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多,然而对景区造成的潜在破坏也就越多。运用补偿手段,使得景区发展与保护平衡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日益显著,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大研古城自旅游开发至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古城原生文化也经历着某种程度的变迁.文章在两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以古城酒吧发展的视角,探求反映古城文化变迁过程,并应用乔治·里茨尔“虚无”与“实在”理论分析古城酒吧发展过程中“虚无”与“实在”的表征及动因.  相似文献   

6.
7.
遗产旅游动机的核心-边缘结构研究--以丽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旅游动机存在着一个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动机源自遗产属性,而边缘动机与遗产属性关系不大。既有研究虽已认识到这个结构,但对于动机如何从属性而来的过程却关注不多。文章采用方法-目的链研究方法,以丽江为案例地,对该结构进行探讨。方法-目的链主张从属性到结果再到价值这样的层级性建构,可还原游客动机的产生过程。研究发现,游客动机来自丽江多个方面的属性:遗产属性、遗产相关属性和遗产无关属性。这些属性往往被综合起来提到,游客同时被这些属性吸引而不是单单被遗产属性所吸引。逃离和归属感这两个在理论上看应该是核心动机价值,但追溯其属性却发现产生这些价值的也包括非遗产属性。而寻求艳遇、成就感和寻找自我这些在理论上看似与核心动机无关的价值,却与遗产属性和遗产相关属性关系密切。这说明游客对遗产进行了遗产客观价值以外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宗晓莲 《旅游学刊》2005,20(4):30-36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Henri Lefebvre)提出"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是在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中被不断生产出来的.如果以勒菲弗尔(Lefebvre)空间生产概念为分析工具,旅游地空间也是在发展旅游业、刺激民众消费、获取经济效益等社会背景下被创造、生产出来的.人们以符号的制造与运用赋予地方价值,再把地方意象赋予实质可消费物品,提高商品的交换价值.旅游生产系统通过销售"地方",获取多重服务与消费之后的利润;游客则借由消费内含了丰富地方意象的物质商品和服务而消费地方.文章以社会学和旅游研究中的分析概念为工具,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尝试分析在具有自然或文化特性的旅游地,地方符号被应用于商品消费的具体方式,以及具公共性的观光空间,如何被纳入到私人商品消费的范畴,并由此探究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过程以及空间商品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希望对今天的地方旅游规划和文化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自发地理信息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全新数据源,具有多时间尺度和多级空间尺度的特点。文章以九寨沟为例,通过采集旅游者上传的VGI照片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挖掘多种时空尺度下旅游者关注度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同时,以互联网用户对照片的访问量为权重,进一步描述潜在旅游者的景观关注度。研究表明,旅游者对九寨沟的关注度格局相对稳定,旅游地尺度下的关注热点是树正沟、日则沟两条风景线,则查洼沟仅有少量景段关注度较高;风景线尺度下,树正沟的盆景滩-犀牛海景段,日则沟的诺日朗群海-镜海、珍珠滩瀑布-五花海、熊猫海瀑布-箭竹海景段,则查洼沟的五彩池-长海景段以及景区入口段等,均是旅游者关注度较高的热区;景点尺度下的树正群海、诺日朗群海、珍珠滩、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等水景观关注度日益提高,成为九寨沟的核心吸引物,而以藏族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关注度较低。研究同时发现,潜在旅游者受到照片上传者引导,其景观关注度格局也表现出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Small tourism businesses play vital roles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Howeve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estination where the business is located influences decisions made by tourism entrepreneurs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Based on 173 questionnaires and 50 interviews in Dali and Lijiang, and using factor analysi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small tourism firms. Seven factors were derived with a cumulative variance of 66.8% explained. Tourism attractiveness, including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regional economics, drives the macro-location of small tourism firms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followed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actors. The market potential and accessibility, which are keys to success,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entrepreneurs considered. The family background provides support for entrepreneurs. Also, emotional supports among entrepreneurs with shared values, hobbies, and experience are crucial for lifestyle entrepreneurs to start a venture.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environment, government policy, and labor conditions are not perceived to be significant to the entrepreneurs.  相似文献   

12.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has examined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ut majority of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Policy makers worldwide have struggled to balance residents’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in Macao, China, a fast-growing tourism destination in Asi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ocal residents’ leisure satisfac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while local residents’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evaluation of the perceived benefits of tourism. The results generated from that evaluation positively lead to residents’ suppo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is worthwhile for the policy makers to invest resources in local residents’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ince this will eventually help to sup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相似文献   

13.
海岛型目的地的旅游渗透度——海南案例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旅游渗透度指数(TPI)作为分析工具和方法,利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较为综合地测量和分析了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方面的渗透程度及其发展趋势;并利用2009年的数据,就海南全省及各重点市县与加勒比地区的19个海岛目的地、马尔代夫和夏威夷等进行了旅游渗透度的比较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三亚市在2003年、2006年和2009年3个年份都是海南全省旅游渗透度最高的城市,但2009年海南全省及重点市县的旅游渗透度在所有样本案例地中尚处较低水平.通过聚类分析,该研究进一步将27个样本案例地划分为低度渗透型、酒店集聚型和全面渗透型3类,并举例对各聚类的显著特征进行了阐述.文章最后基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对海南全省及三亚市旅游发展模式与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旅游扶贫的核心焦点是贫困人口,但旅游扶贫带来的效应却是惠及大多数人口的,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和评价是衡量旅游扶贫效益的重要因素。文章在梳理旅游扶贫效应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片马镇全体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居民旅游扶贫感知进行分析,进而对当地旅游扶贫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片马镇旅游扶贫综合效益良好,但各方面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中政府作为感知的评价最高,其次分别是环境效应感知、社会文化效应感知、经济效应感知、居民参与意愿感知和居民参与能力感知。片马镇应该立足于居民旅游扶贫感知评价结果,以感知差异为依据,对旅游扶贫后续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量化考察:国外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瑞 《旅游学刊》2006,21(12):48-52
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国内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这个观点更多地是从逻辑推演而来,还缺乏实证的量化考察.对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量化考察,涉及主客观两类指标的设置;而其最终价值在于帮助决策者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全面改善居民的休闲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龙江智 《旅游学刊》2005,20(1):21-26
自从马里奥蒂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迄今已近百年,学术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依然呈现“诸家学说,百花齐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旅游学科的建构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理性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途径来理解旅游的本质,并由此认为旅游研究应采纳从心理学视角进去,从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出来。整个研究的切入点应该是旅游体验。也就是说,旅游研究应该以体验作为基本视角。最后,本文以此为根基,构筑了旅游学科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过去10年中,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旅游者围绕目的地的内容生产活动空前活跃,推动着旅游目的地意象加速更新.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意象究竟发生何种变化?旅游目的地意象为何发生上述变化?这两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苏州作为目的地案例,通过对10年间(2006—2015)在线旅游博客文本的内容分析,解析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变迁的动态特征,探索推动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解析旅游目的地意象具备固化和更新的基本特性;进而基于关键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苏州目的地意象固化主要体现在苏州园林高度符号化凝结,而苏州目的地意象更新则主要反映在平江路和观前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逐渐获得游客青睐.结论认为:在苏州案例中,地方政府、市场组织、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间的协商互动是导致旅游目的地意象发生固化和更新的主要动力;为了推动旅游目的地意象实现有机更新,避免旅游目的地意象陷于某种僵化,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以上4类群体积极协调地投入目的地意象建构活动之中;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建设,帮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获得能够与地方政府和市场组织相互对话的地位和协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