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识别劳动力配置效率,利用ArcGIS分析工具、莫兰指数、Getis-Ord Gi*统计模型、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并结合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究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城市层级特征、空间收敛性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特征,但总体效率水平相比初期有较大改善。(2)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化呈现出三重特征,即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明显高于非城市群,东南沿海城市明显高于西北内陆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中高水平城市表现为先扩大后收缩的态势。(3)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即按城市规模等级、行政等级逐级递减。(4)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存在空间收敛性,即以不同的增长路径收敛至稳态水平,且政府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及环境规制等因素会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收敛。(5)城市劳动力配置效率收敛速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衰减,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效应也随之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0年长三角25座旅游联盟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修正DEA模型测算了城市旅游效率,并运用ESDA-GIS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与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旅游总效率呈现提升态势,源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②总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总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冷点区向赣北、皖南集聚.规模效率的热点区位于赣北、皖南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上海周围;③城市旅游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是旅游效率的主要正向影响因子.通过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产业链和优化投入要素比例等可有效推动长三 角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效率分析(1990—200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使用1990—2009年中国260个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采用位序—规模法则、K值、GIS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点,并引入K’衡量城市空间扩张的效率。主要结论有:①城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主因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2000年后城市发展趋向不均衡,城市体系发生动荡变化。这种变化应该高度重视。②城市空间规模变大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类型向更高级别推进,城市区域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城市所在地区差异导致城市扩张进程分化,城市地位也随之变化。③各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有显著差异,省级中心城市的扩张前慢后快,城市扩张形成区域性集团。城市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不协调,且有拉大趋势,整体上城市空间扩张应当放缓。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城市扩张的效率有很大差异,扩张效率的高低提示各城市在城市扩张上应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亚运前夕广州酒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的亚运会给广州酒店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广州酒店业第二轮投资虚热和酒店亚运会,广州众多准备收获的酒店应该保持清晰头脑.本文从亚运前夕酒店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广州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碳效率视角下,考虑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城市碳效率进行测定;构建空间马尔科夫链,从城市尺度研究了中国碳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类型碳效率类型内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碳效率呈梯度上升趋势,但整体碳效率仍处于中下水平,提升潜力巨大;城市碳效率水平具有稳定性,低效率类型城市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高效率类型城市虹吸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给出低碳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酒店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酒店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到了酒店业的良性发展。唯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改变这一局面。目前,我国酒店业服务产品创新存在主体不明确、创新机制缺乏、创新功能单一、创新风险防范意识弱等诸多不足之处,文章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对策探讨,希望通过对酒店业服务产品创新支撑奈件、创新流程、创新评估体系及推广体系的构建来解决目前酒店业服务产品创新的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从酒店规模和设施设备来讲,国内星级酒店完全达到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当前我国酒店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却存在诸多问题,高员工流失率严重影响酒店的经营质量,导致酒店竞争力降低、宾客和员工忠诚度下降,从而阻碍我国酒店业的健康发展。从酒店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酒店管理观念和方法、激励机制、招聘制度以及员工自身的原因等方面,全面分析员工流动的原因,认为酒店应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重视员工自身发展需求,拓宽员工在酒店中的发展空间,以达到控制员工过度流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构建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体系,对我国地区间OFDI(对外直接投资)空间集聚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2003年以来,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随着各地区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集聚趋势有所降低.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均衡发展,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10个主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模型测算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分析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变动趋势呈现四个较为明显"倒U型"特征,城市间差距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而地区间城市差距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城市能源效率水平并不稳定,低效率高投入城市将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本文最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资源禀赋、平均气温、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及各类政策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说明,应区别对待不同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引起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2020年中国28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通达性的改善对我国城市空间效率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通达性的改善能够促进城市空间效率提升,且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与资本的集聚,促进城市土地要素的有效利用;(2)城市通达性对城市空间效率的直接促进作用大于通过要素集聚作用于城市空间效率的间接促进作用;(3)分城市规模和经济禀赋来看,城市通达性的变化对大规模城市和贫困地区城市的城市空间效率影响程度分别大于对中小规模城市和非贫困地区城市的影响程度。因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激发要素集聚的中介效应,将有助于中国城市高效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的可行性研究入手,通过极核模式、点—轴模式及圈层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八点、五轴"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模式,构建平顶山市郊农业区为极核、县郊农业区为一级节点的点轴模式。根据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和农业产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划布局了三个农业圈,构筑科技核心区、农产品配售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腹地区三圈组合的农业产业空间开发结构。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业成为资源型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推进资源型城市平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蕾  田玲玲  罗静 《经济地理》2015,35(2):114-119
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进行分类,调研整理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创意企业的基本情况,利用Arc GIS10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7大类创意企业的空间数据库,运用栅格法分别计算绘制武汉市中心城区各类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机构密度图,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揭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规律和各类型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商圈附近高密度面状集聚;2沿河与沿交通干线次密度带状扩散;3高校与高科技园区周边地区低密度点状蔓延;4各类型创意企业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态、三种密度和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后,总结武汉市创意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武汉市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18年我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三阶段DEA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析我国林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时间波动趋势,先下降后上升;东北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林业用地面积、营林固定资产投资、林业从业人数和林业能耗对林业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外精品酒店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酒店虽然在整个饭店市场中只占极小份额,但其精准的市场定位、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和到位的营销管理,使其在酒店业竞争中占据着巨大的高利润优势。因此,中国应在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酒店。  相似文献   

15.
从成本的角度深入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我国工业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运用模型并利用2003~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实证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体上对工业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主要行业细分中,金融保险业和信息通讯业对工业效率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工业效率的作用不显著。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工业效率受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制度环境因素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asurement of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extile industries with 4-digit codes in China by using the cross-section data from 2002 and 2007 and a fully nonparametric stochastic frontier estimation approach.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se textile industries is compared across six economic ownership types and across seven regions in China. This uncovers the effects of the proprie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a firm on its technical efficiency performance. The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provides 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First,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a performs with a 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labor and that of capital decreases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07. Secon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4-digit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is significantly contingent on its ownership and location. Privately-run textile enterprises on average perform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mong the six ownership types whil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erform with the lowest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whether or not the location dummies are accounted for. Thir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evaluated by regions follows the order: “eastern area > southern area > central area > northern area,” which remains unchanged across the two years.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莫兰指数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的SDM模型,讨论了中国城市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跨区域空间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消费的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消费较高的“热点”城市较少,邻近城市的收入、客运交通等因素对本地城市消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城市空间消费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区隔效应而非集聚效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席强敏 《经济问题》2012,(10):37-41
综合应用传统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面板数据估计模型,对2001~2009年间中国152座不同规模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以及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效率影响因素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的综合效率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大体呈倒U型变化;特大城市的规模效率偏低,相对于产出水平,要素总投入显然过多;大型和中型城市的规模效率接近最优水平,但由于纯技术效率水平偏低,投入要素的利用水平不高,限制了城市综合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The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 sound financial secto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d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this efficiency.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verag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Big Fou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city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c inefficiency of these banks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was mainly caused by technical inefficiency, and this technical inefficiency was mainly caused by scale inefficiency. Using the scores of efficiency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paper also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impact of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banks,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banking industry and (3) macroeconomic factors on banking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uggest a number of factors that banks can work on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lend support to deepening reforms in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including regulatory reforms that require capital adequacy in a more strict way, reforms that introduce more competition and, more broadly, reforms that aim at establishing institutions that can truly commercialize Chinese bank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efficiency of banking depends on healthy growth of the overal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