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11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287篇
财政金融   1063篇
工业经济   658篇
计划管理   2992篇
经济学   2305篇
综合类   2515篇
运输经济   176篇
旅游经济   205篇
贸易经济   1765篇
农业经济   973篇
经济概况   1354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585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746篇
  2013年   879篇
  2012年   1088篇
  2011年   1267篇
  2010年   1176篇
  2009年   1031篇
  2008年   1012篇
  2007年   1066篇
  2006年   1074篇
  2005年   823篇
  2004年   337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皓凡  严晗  张文铖  肖康康 《财经研究》2021,47(11):154-169
我国国有风险资本是否实现了设立之初的目标,即是否纾解了企业融资困难呢?文章基于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和手动采集的国有风险资本数据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证结果稳健地显示,国有风险资本可有效缓解企业后续融资约束,我国政府参与风险投资活动是有效的.进一步地,高持股比例、多联合投资、高政治层级的国有风险资本对受资助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且国有风险资本对经济欠发达、低制度质量环境下的企业、面临高环境不确定性和高竞争程度企业、民营企业、成长期与动荡期企业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国有风险资本既能通过认证作用显著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又能发挥政治关联的资源效应,包括显著促进银企关系和企业的商业信贷获取能力,并提升企业获得政府补贴的水平,从而减轻企业资金负担,缓解其融资约束.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国有风险资本能显著降低企业外部融资的股权资金成本和债务资金成本,帮助改善企业融资贵的难题,而且国有风险资本有助于企业在创新和经营方面的良性发展.但国有风险资本并未起到有效监督作用,不能缓解企业代理问题,尤其是会导致第一类代理成本的明显提高,而高管薪酬提升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据此,文章认为在未来的国有风险资本发展中,要把握"政府角色"介入的尺度,完善国有风险资本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适当兼顾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对中西部地区的国有风险资本发展提供适当且必要的帮助,以促进国有风险资本在新时期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权汉 《价值工程》2021,40(24):5-8
本文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收集现有不同地块基础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备选方案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成本系数.通过分析影响拆迁地块选址决策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备选方案功能系数.对各备选方案的价值系数进行计算后,以价值系数为评价值确定最优拆迁地块.  相似文献   
3.
在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学习型"体系框架、推进"服务型"一体化建设、完善"创新型"机制等措施,逐步形成"三型"协作、优势互补的新格局。高校学生党支部以"三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引领学生党员在"学习"中筑牢思想根基,在"服务"中巩固群众基础,在"创新"中提升能力水平,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  相似文献   
4.
Yutao Han  Xi Wan 《The World Economy》2019,42(5):1620-1640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whether partial tax coordination is beneficial to countries within and outside a tax union, in which countries are supposed to compete in taxes and infrastructur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subgroup of countries agreeing on a common tax rate can harm both member and nonmember state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classical findings that partial tax harmonisation is Pareto improving. When a minimum tax rate is imposed within a tax union, we demonstrate tha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rove the welfare of the member countries. Moreover, both the high‐tax and low‐tax countries can be worse off. This conclusion is at odds with the classical result that a high‐tax country benefits from the imposition of a lower tax bound.  相似文献   
5.
邱晗  黄益平  纪洋 《金融研究》2018,461(11):17-30
本文使用2011-2015年263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基于蚂蚁金服用户数据构建的地市级数字金融普惠指数,探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实质上推动了一种变相的利率市场化,改变了银行的负债端结构,使得银行负债端越来越依赖于同业拆借等批发性资金。负债端结构的改变导致银行资产端风险承担偏好上升,但是借贷利率和净息差都有所下降。即银行选择了更高风险的资产来弥补负债端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但并没有将成本向下游企业转移。此外,本文还发现规模越大的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越小。  相似文献   
6.
沈永建  徐巍  蒋德权 《金融研究》2018,457(7):49-68
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重点研究金融抑制对银企信贷契约的异化。研究发现,在金融抑制背景下银企之间存在以留存贷款为表现的隐性契约,用以帮助银行在满足管制要求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隐性契约的发生与否会随着货币政策、企业特征等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利率变相市场化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则发现,这一隐性契约对企业价值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开放式住区"意味着住区街道、公共空间等面向城市开放,与封闭式住区相比,其内部公共产品的空间属性产生了变化,这也引起居民在物权方面的担忧。从空间权益的角度解读开放式住区的实践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大院"和"小区"是最典型的中国居住区模式,分析认为,它们是政府对城市基层单位的空间发展权让渡,形成了空间权益的内化现象。开放式住区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基层空间主导权的回收。在实践途径上,比较了财产权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区别,提出加强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权的主张;并分别针对"新建住区"和"改造住区"讨论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分制模式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因其本身固有的特性,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较大程度上依托于一个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作,为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在内部构建起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但在德国,有着追求大民族理想的历史传统,自由主义在与浪漫主义的冲突和民族主义的强大势力的威慑下缓慢发展,结果走向了法西斯主义。反思历史可以警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应避免走向削弱民族意识乃至丧失民族意识的极端思潮。  相似文献   
10.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ccompani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ctivities in the country. Aside from the rising importance of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research on foreign R&D in China has been neglected in the past due to its emerging statu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drivers and barriers for conducting R&D in China. The focus of our research is on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decentralized R&D activities. Our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senior R&D managers. The success of foreign R&D activities in China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realistic estimation of its advantages and the proper identification and handling of barri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