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精准农业驱动农业现代化加速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发展精准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总结推广精准农业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模式,加速我国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方法]文章认为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载体,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生产要素和技术支撑。精准农业是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在现行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精准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通过梳理国内外精准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形成了1S、3S和5S等3个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结果](1)精准农业从技术上保障了农作物生长需求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及时、定位、平衡,构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现代农业方式相比,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排放,是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农业遥感等3S空间信息技术是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手段,是获取农业数据这个关键生产要素的基本路径,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3)精准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数字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结论]我国发展精准农业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形成了空间基础设施、农业空间数据和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有利条件,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和数字农业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数字农业发展必然性的规律性认识,加强精准农业示范应用,加快构建数字农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农强国思想的重要论断,也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战略要求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方法]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时代命题,通过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农强国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教训、现实矛盾、中外经验以及强国要求等战略思想,系统分析了战略判断、战略重点、战略评估等战略要素。[结果]中国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粮食必须强,粮食强农民收入必须高,农民收入高必须以逐步建成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为保障。[结论]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抓好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速农业发展方式向精准农业方式以及数字农业经济体系转变,加快建成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当前要做好5方面工作:做好"两区"划建管工作,让各地政府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种粮的规模效益;以五大振兴和"七个之路"为乡村振兴战略总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向数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绿色兴农和质量兴农水平;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和重点,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但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融难贵慢的融资约束之间的困境仍然存在。本文基于湖南省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好的身体状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后发现,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使用数字金融的决策;在异质性分析结果中,参加技能培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数字金融从事乡村产业融合产生正向影响。由此,亟待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金融教育培训内容,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进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了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丰富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探索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回答“谁来种地”的问题,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下实现数字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融合发展,构建数字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农村与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契机来探讨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模式创新,通过深度挖掘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在机理,以“智农通”作为案例分析其在农信平台生态圈体系构建及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上的数字化创新模式,进一步提出数字化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实施路径,从而为实现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到农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付婷婷 《山西农经》2024,(2):150-152
2019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农村产业转型、促进农村智能化发展与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因此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数字化农业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中的热门话题。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高级形式,发展数字农业是实现农产品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促进乡村振兴、打造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农村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为此需科学把握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与若干特征,还要从扩大农村基础信息设施建设覆盖、推动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农业全产业链两大机制上保障农村数字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北大荒集团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数字农业需要创新应用众多前沿科技成果,加强集中统筹、组织领导和标准方案管控,突出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发展独特优势,强化支持力度,并率先取得突破。数字农业建设将进一步夯实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基础,构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增强北大荒集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所需,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互联网+”时代下实现网络营销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有机衔接,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时代的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网络营销,数字赋能也成为乡村振兴的趋势。本文以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商城”助农为案例,从理论与案例两个角度分别阐释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理论机理与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网络营销作为一种销售渠道赋能农村及其产品营销的路径实现,能够引导经济资金、人才与技术要素等涌入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要素的重新分配。鉴于此,本文认为政府有必要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加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探索组织管理创新模式、夯实农业产业数字化平台、提高政府社会化服务能力等方面来优化农业产业数字化营商环境,推动农业从传统营销迅速向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提高数字生产力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是国务院建立全国首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能充分利用试验区内耕地资源富饶、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较高及农垦系统示范等优势。文章通过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按组织属性分为大型企业运作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型经营主体等4种类型。通过海亮有机畜牧养殖公司、望奎县北极雪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绥棱大力家庭农场等案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定位与产业效应。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现存的制约因素与约束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促进两大平原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以期为农业生产力快速提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带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不断触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稳粮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催生了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我国农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成为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的新引擎。但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农村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农民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偏低、"互联网+"服务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阻碍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基于此,该文提出了要制定"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农人"、夯实"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物质基础、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等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快"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价值链,促进农业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模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作为中国第一耕地大省、第一商品粮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农业的自然和基础优势应为黑龙江第一优势。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对食品需求不断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之下,黑龙江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具有在自然资源、组织资源、科技实力、生态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进一步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促进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巨大潜力;对于构建黑龙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分析黑龙江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突出优势和巨大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福建省具有丰富的农业多样性特征和特色“农情”,为了寻找发展因素的关联和耦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稳步推进福建省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法]文章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视角,构建了BPDS概念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及9地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从指标因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解析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分异和聚类情况,为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结果](1)从发展指数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起步阶段和入初步发展阶段临界点上。9地市水平指数在0.487~0.561,其中6个地市处于初步发展阶段,3个地市还处于起步阶段。4个准则要素指标方面存在较大的指数分异,其中投入水平要素与其他3个要素水平差距较大;(2)从区域空间看,主要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龙岩、泉州和莆田3个地区最低。不同空间区域环境使不同地区各有优势,在分指标间存在较大分异;(3)从水平类型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聚类情况可分实力高值区、过渡中值区和潜力低值区为3个类型。依据区位与资源特点,在实力高值区以生产加创汇的特征性农业,过渡中值区以发展服务型农业为主,潜力低值区以生态农业生产为主。[结论]经济水平和人才等实力因素和资源禀赋等潜力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产生地区分异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条件优势和服务体系优势在现代农业的集群形成等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北农生猪产业链为例,在分析"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模式缓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机理。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数字信用体系,并利用大数据有效控制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为农户提供低成本、无抵押、快速便捷的信贷资金,有效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同时,该模式为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提供贷款、结算、理财、保险等金融服务,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下,小农户能与产业链上的其他主体处于同等市场地位,契合"去中心化"的思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6.
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处于受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山地、谷地、盆地以及平原地带,具有立体多样和无污染的特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区域。该文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定性分析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评价台州市现代农业。指出该市农业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农业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但立体型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受制于地域环境、管理体制、生产方式、市场环境等制约因素,提出"用绿色主线贯穿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功能开发与集约经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根据该思路,提出四大支撑体系、二大建设平台、四大类型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的推进路径明,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注重规划、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保护生态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组织保障等5点发展台州流域立体型现代农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现代农业也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本文在诸多专家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各时期的政策背景农业生产形势,结合《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 ~2015年)》提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等几大现代农业发展量化指标,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经济复苏阶段、高速起步阶段、波动上升阶段、整顿调整阶段和全面提升阶段,并概括描述了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历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不协调状态的4种表现,即粮食连年增产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不协调、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农业GDP在国家整个GDP中的比重与国家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比重不协调、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连年提高与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不协调.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双重提升、农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挑战,基于"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益型的集约农业、资源节约型的循环农业、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产品安全型的绿色农业等四个特征,探讨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的路径选择,指出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建设重点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实施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等,并提出加强生态补偿等制度安排,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有针对性的推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牢牢抓住建设智慧农业的时代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当前,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信息化进入到大数据发展的新阶段,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历史性交汇。通过界定智慧农业及相关重要概念,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方法 文章对建设智慧农业的技术演进、现实需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文献、统计数据、调研案例分析结果相结合,提出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结果 建设智慧农业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乡村振兴的应势而为,数字技术正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让“知天而作”的智慧农业逐步变为现实。结论 要着力建设数据资源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应用场景,加强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抓好试点示范,支撑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大机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可很好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度规模化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地区农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冀南地区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该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土地、劳动力、企业、合作社等基本条件,指出该地区适度规模化在土地流转、生产体系、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受制因素,提出推进土地流转、发展新型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建设、强化科技力量、强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促进特色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