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丽敏 《经济师》2008,(3):277-278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文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利弊条件,并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决定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及政策措施不到位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构建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理念是人类应对环境与资源危机的产物,其核心是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对德国、日本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演进的考察,结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并进一步剖析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3大关系,力图在“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就是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从国家宏观调控、产业重构、社会认同3个层面提出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决定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及政策措施不到位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构建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及概念。循环经济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提出。他认为,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由发展导致的环境资源问题必须由发展采解决,其途径就是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的发展观,目的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杨洁  陈小敏 《当代经济》2009,(21):92-9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大力推进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相应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分析——基于资源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根本共同点在于均需要提高广义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不同点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突破点等不同。本文基于资源产出率的理论分析、情景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减排的途径。本文认为,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来提高碳生产率是可行的,其效果是资源效率效应和资源结构效应的叠加,可以此表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互关系。最后,我国1990—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初显,但多数循环经济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资源综合利用率不足,应积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河北省迁安市是典型的钢铁资源城市,本文以该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农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21世纪又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转折时期。知识经济将逐步代替传统经济的主体地位成为时代的潮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解决好农业问题是关系到社会长期稳定和新的全球环境下保障我国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以末端废物回收再利用为起步,逐级反馈,进而对社会各个环节产生影响。文章建立的电子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废物资源化再利用为关键环节,设计回收、处置、再利用的逆向物流流程,实现废物资源化,物质循环流动。  相似文献   

13.
林仲豪 《经济问题》2007,(12):54-56
日本是"政府主导性"市场经济国家,其政府对行政垄断行业的规制事无巨细.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为适应国内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对其规制进行了以"原则上实行经济自由化"为目标的规制改革,其改革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日本对规制的改革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国营经济进入行政垄断行业以及促进经济竞争、提高行政垄断行业的效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全球机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实践催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将推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相关领域国际协调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目前,低碳经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发展动因入手,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现有文献为基础,着重分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机制以及低碳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未来低碳经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5.
惠恩才 《经济管理》2007,(20):87-91
东北老工业基地通常是指东北地区的传统工业格局,为了使东北经济能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振兴东北地区。本文针对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艰难选择,对东北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提出了东北经济未来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并购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企业之间的并购日渐频繁 ,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必须认真地加以解决。否则 ,这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该文从中国企业并购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着手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冯艳  徐晓琪  王琰 《技术经济》2006,25(8):121-123128
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必要步骤,本文从资源耗减、污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以辽宁省为例,对辽宁省若干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福利国家。工业主义理论家从工业化的视角把福利国家的发展看作是工业化发展的水平的结果;社会民主主义者把福利国家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要步骤,并借助干凯恩斯主义的福利国家来推行其福利国家的发展战略;一些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认识福利国家原因的理论家,则把福利国家的出现看作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并分析了福利国家中的阶级利益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通过对新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疆地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新疆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在今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了民工短缺。民工工资收入低且增长缓慢与物价上涨形成强烈反差;以及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原因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为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提高民工的待遇,保障民工的利益,提高民工的素质,培养高技能的员工,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