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诗龙 《现代乡镇》2006,(11):76-79
跨国公司在华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资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热潮中,中国珠三角经济中心一广州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在数量方面与北京和上海相差较大,而学者对广州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结合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因和广州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的影响因素,提出广州对策,进而加快广州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步伐,促进广州成为珠三角区域科技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钧 《世界经济研究》2006,(4):65-69,64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可以促进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论述跨国公司R&D投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制约该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R&D在华投资日益增多,代表着中国吸引外资已从单纯吸引资金逐步转移到引进先进技术上来。基于对跨国公司R&D技术溢出在华的总体情况和积极影响的分析,揭示出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和我国技术吸收过程的障碍,对提高我国技术吸收能力有较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在投资整备期,跨国公司为了巩固和完成其整体战略布局,加大了研发投资力度,调整对华R&D投资策略,培养本土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而实现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整备期跨国公司在华的R&D投资策略的调整趋势,指出这种调整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R&D资源跨国界转移飞速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既主导了全球科技要素配置的动态过程,又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维持着竞争优势。因此,R&D资源作为科技要素的核心,也就成为了跨国公司资源全球整合的目标。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配置R&D资源,进而确立其基于全球R&D网络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正确认识其影响的两面性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在促进跨国公司R&D投资进一步推动中国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能尽量减少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间的R&D投资,而是呈现出更加分散化的趋势。其对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并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纳入到全球R&D体系中来。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主要是为适应当地市场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或者为当地生产、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全球研发网络的构建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R&D活动,重点研究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升的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效应,并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跨国公司R&D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我国在R&D全球化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陈飞翔  戴伟 《亚太经济》2006,23(5):84-87
本文在搜集省际层面相关数据基础上,运用计量方法,构建了R&D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对跨国公司R&D投资影响的计量分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投入强度、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跨国公司R&D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政策含义在于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应当增加我国自身R&D投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D是指人们为了增加知识的积累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的工作,是对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跨国公司R&D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从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出发,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R&D资源,构建全球R&D网络体系。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说明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广泛的外部合作,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相似文献   

10.
试析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发展轨迹,分析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现状与特点,并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21世纪初,世界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独资、合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的现状、动机,以及对上海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在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沪进行R&D投资的同时,又要防止跨国公司R&D机构对本土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冲击;同时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海外的R&D投资,到科技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设立R&D机构,整合垒球R&D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2.
根据研究分析的目的不同,R&D强复的计算公式也可以不同,可以是R&D投入除以GDP,也可以是R&D投入除以产值,还可以是R&D投入除以产品销售收入,在研究技术创新能力时,用得较多的是R&D投入除以产品销售收入。R&D投入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决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2002年6省市R&D投入从大到小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及市场竞争加剧.R&D作为获取竞争优势源泉,跨国公司将其在海外的投资比重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更是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新热点。由于R&D合作可以降低研发风险,分担研发成本,避免重复研究,内部化研发溢出效应.更好地开发东道国市场,更及时跟踪东道国技术,可从东道国获取互补性资源等优点,因此,跨国公司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在母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模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利用研发资源,与东道国企业R&D合作在治理模式选择上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4.
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纷纷加大在华R&D投资,并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地区。本文以跨国公司在京沪两地设立的研发机构为样本,结合其在华R&D投资的演进特征, 初步建立了分析跨国公司在华进行R&D投资的供求动力模型,认为跨国公司的R&D投资取决于投资方OIS优势与东道国REP平台相匹配的程度,并且与其研发投资的战略发展阶段的演进紧密相随。  相似文献   

15.
国防R&D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源泉。国防R&D活动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分摊成本和信息租金的增加。本文用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对国防R&D行为主体进行激励分析。通过构建政府与军队、军队与企业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模型。揭示国防R&D活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及投资低效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国防R&D活动激励机制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有关R&D竞争与合作方面的文献研究表明:在溢出程度较高时。R&D的合作安排对R&D活动有正的效应:而在溢出程度比较低时。R&D的合作安排对R&D活动只有负的效应,但无论是R&D的竞争还是R&D的合作.依然无法完全消除R&D活动的市场体失灵,它们自不过是解决这种失灵的次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宏观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R&D投资活动起步较晚,不仅规模较小、水平偏低、方式单一,而且在实践中还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亟需政府的规范和扶持。本文首先对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发达国家海外R&D投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8.
吴彬  张舰文  唐塞丽 《山东经济》2007,23(1):101-107
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技术创新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依靠技术创新形成的垄断优势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全球经营的视野和战略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条件,促进了跨国公司R&D的国际化。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对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扩散也存在着多种弊端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国际大型制药企业R&D投入分析及对我国制药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D活动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世界500强企业用于R&D的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这充分说明了积极的R&D活动对保持企业的优势地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R&D经费支出的总体特征 全球R&D经费突破一万亿美元,研发投入强度之大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其30个成员国和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南非等9个非OECD经济体的R&D经费之和为1.02万亿美元,若加上其他有R&D活动的71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R&D经费,则世界R&D经费总额已达1.07万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