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北京市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关于幸福感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很高,九成以上小学生的幸福感在9分以上;幸福感来源的前三位是"学校环境好"、"老师喜欢我"和"学习成绩好";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离异、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与谁生活在一起等因素都显著影响小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孩子被认为能够为父母带来效用但实证结果却充满争议。中国的计划生育带来的生育数量限制是否带来了相应的福利代价?而生育孩子的性别构成是否对父母们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微观数据的研究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显著因素,但是女孩相比于男孩更有助于提高父母们的幸福感。这个结果在全样本、农村以及城市人口、不同受教育程度、中年人群中都是一样的。但孩子的数量和性别对年轻及老年父母的幸福感均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和养育成本、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变化以及男女的不同性别角色等都是有关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背景下,提升中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是实现国民幸福的题中之义。我国居民家庭的居住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越来越普遍。在亲子分开居住情况下,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影响中老年人幸福感。同时,子女住处距离远近以及亲子间联系频率也会对中老年人幸福感产生影响。我们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数据和有序probit模型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的频率越低,父母幸福感越差,但经济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情感交流的影响则是显著的;非同住子女居住距离越远,父母幸福感反而越强,而联系的频率越低,幸福感越弱,然而面对面联系频率的影响不显著,而非面对面联系频率的影响则是显著的。因此,除了对中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外,亲子间情感交流对中老年人幸福感更为重要。中老年人越来越能够接受亲子非合住的居住模式,在非合住而面对面联系不便时,子女增加非面对面联系频率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老年人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省级宏观数据,在使用Ordered Probit等计量模型分析后发现,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显著。具体表现在:(1)财政透明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财政透明度与居民幸福感呈正U型关系;(2)财政支出分权、民生类支出显著促进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并且其交互项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影响抑制了两者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3)宏观税收负担率与居民幸福感呈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代理父母 一种既像老师又像父母的的职业最近在社区内兴起。他们有个特别名称叫“代理父母”。据教育界人士估计,目前城市中约有两成小学生交由“代理父母”看管,且多是低年级学生。每天中午或傍晚,“代理父母”们扮演着家长的角色,站在学校门口等候放学的学生,负责接送、午餐、午睡甚至晚上的功课。每月收取300至1000元不等。 “代理父母”可以消除家长后顾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首次较详尽的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探讨了家庭房屋价值、车辆价值、其他非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资产和社保账户等对幸福感的影响。经过初步回归发现,是否拥有自有住房、车辆,房屋数量、房屋价值高低和金融资产规模等对居民幸福感都存在显著影响。此外,结合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表明对于处于36-50年龄段的中年人而言,住房价值与车辆价值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较强,而较为年轻的一群人更多的关注是有无住房,50岁以上的人群幸福感更多的取决于住房数量。  相似文献   

7.
在代际关系的视角下,子女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赡养行为以及父母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父母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基于CFPS2018年的数据,探讨中国子女受教育程度对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父母主观幸福感水平有积极作用,解释了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偏向于舍弃孩子的数量而成就其质量。(2)子女受教育程度对父母主观幸福感影响程度在父亲和母亲、城乡及不同年龄段父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父母主观幸福感水平还会受其个人受教育程度、年龄、婚姻状态、收入、子女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从降低生育成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晋江经验”的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晋江民营企业发展能力仍需提高,人才无序流动、高端人才短缺、新型服务型政府要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等因素制约了“晋江经验”传承、创新和发展。因此,传承发展好“晋江经验”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根本遵循;履行服务型政府职能,当好企业健康高速发展的引路人;秉持解放思想,敢拼、爱拼、善拼的改革精神;创新平台铸就新高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走全面发展,造福民生,共享幸福的康庄大道是新发展理念下传承发展“晋江经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主动/被动”和“愿意/不愿意”两个维度对加班行为进行分类,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加班动机的自我决定模型,探索员工的加班行为通过感知任务完成度的中介效应和加班动机的调节作用影响工作幸福感的机制。结果表明:加班动机的自我决定水平越高,由加班造成的工作幸福感损失越少;当自我决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班行为反而会增加工作幸福感。研究成果丰富了自我决定视角下的加班研究,为组织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CFPS2018的微观调查数据,在我国共同富裕目标下系统性分析了个人慈善捐赠的代际传递。研究发现:个人慈善捐赠显著存在代际传递,总体而言,母亲对子女的边际影响更大;亲子互动和父母社会资源在慈善捐赠代际传递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不同群体的代际传递程度不同,女儿、独生子女、小学及以下和大学及以上子女、城市户籍子女的慈善捐赠代际传递程度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捐赠行为的不同是代际传递失败的可能原因,并且不捐赠行为更可能发生向下传递;互联网等其他信息渠道与代际效应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1.
动态     
《现代经济》2008,(5):6-7
深圳:高楼坠物砸死小学生案一审结果,物管公司被判赔22万2006年5月31日,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四年级10岁的学生钟小雨(化名)在放学途中,被好来居大厦坠落的一块玻璃砸中头部,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案件发生后,南山警方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调查,但最终仍无线索。2006年7月,钟小雨父母委托律师,将事发地点一侧二楼以上的73户业主和好来居大厦的物业管理公司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教育适配者为参照点,从工作、教育水平两个视角考察教育错配对劳动力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比较普遍的教育错配现象;相比相同工作的教育适配者,教育不足者的幸福感显著降低,工资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教育不足通过工资对幸福感的负向效应在低社会公平感下比高社会公平感下更强;相比相同教育水平的教育适配者,教育过度者的幸福感显著降低,工资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的调节效应同样成立。使用工具变量法及进行稳健性检验,教育错配对幸福感的负向影响依然成立。因此,企业应落实同工同酬政策,政府应优先考虑对社会公平感提升作用更大的公共服务建设,从而构建幸福社会。  相似文献   

13.
你是否幻想过这样一幅幅场景:衣橱里挂满各种晚礼服,甚至骑马装一应俱全,多是产自法国或意大利;清晨女佣为你备好色香味俱佳的早餐,车夫谦恭地为你打开车门;逛珠宝店敢选掉下来能砸疼脚趾的南非钻石……当每个女子年轻时。想到这些都会陶醉。可是,且慢,如果你不是富豪千金或者年薪不到百万元,上述场景似乎如“镜花水月”一般。果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健康而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在发展规模上,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办学条件上,处理好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关系;在学生流转上,处理好“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在教学要求上。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尹逸  骆晴 《新智慧》2005,(12):42-43
现在,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了,可有幸福感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常听到身边有人把“郁闷”、“没劲”挂在嘴边,究其原因,大部分感叹:“没钱呗!”  相似文献   

16.
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组成成分、特点等主要理论进行了阐述;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趋势,同时提出了既往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7.
将税负对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定义为“税痛”,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0年的抽样数据和样本所在区(县)的财税数据分析表明:中等口径宏观税负给我国居民带来的“税痛”并不显著,中等收入群体的“税痛”相对更强;增值税和营业税与居民幸福感正相关,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给居民带来明显的“税痛”,且个人所得税的“税痛”高于消费税;地方政府支出不但完全抵消了宏观税负带来的居民“税痛”(对低收入群体的抵消作用最为显著),还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地方政府支出对不同税种、不同收入群体“税痛”的作用存在差异。应进一步优化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提高区(县)政府自主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并增加普惠性民生支出比例,以切实提升我国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彭跃社 《企业家天地》2011,(10):191-192
“以人民群众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实质所在。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英雄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正确的权力观为理论依据;其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不断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做到一切尊重人民群众。其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是“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9.
袁岳 《新智慧》2005,(14):45-45
零点调查公司发布2004年中国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的时候,一些人感到不满:因为总体来说,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有幸福感;年老与年轻的人比中壮年更有幸福感;沈阳人比北京人更有幸福感。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些不满这些数据的人似乎并没有理由比那些自我感到不幸福的人更感到幸福。实际上,在世界上,中国人比美国人感到幸福;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比发达国家人民感到幸福。虽然许多国家——菲律宾、  相似文献   

20.
论教师的幸福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幸福的教师比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而教师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求知的快乐、爱的快乐和游戏的快乐。求知、爱和游戏三者一起构成教师的幸福感的源头。本文拟从三方面展开讨论,人通过求知而智慧;爱别人比被人爱更幸福;游戏让人因轻松而拥有自己的自由人格和独立精神。教师职业尤其需要求知、爱别人、闲暇与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