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体现在汇率的变动上,引起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仅仅是纯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原因.文章从汇率制度、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的逐年增加、国际间利率水平差异、GDP持续的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的提高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是孕育人民币升值的温床,中美两国长期的政治博弈也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外汇储备、双边汇率、房地产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角度,分析了影响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与汇率变化成显著负相关,与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房地产价格变化显著正相关,且系数越大,短期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越大。对于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来看,外汇储备的变动产生的影响较小,汇率的变动的影响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亦较为稳定且为正相关,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变动对于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走高具有逐步扩大且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不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外债余额是影响外汇储备变动的主要因素,但长期稳定关系的失衡对于短期外汇储备规模的波动影响较小。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与外汇储备呈负相关,其对于外汇储备的影响受到汇率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要解决外汇储备过高或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最为重要的就在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降低人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其实质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汇率的变化通过影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和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对外贸易活动。现首先阐述了2005年"7.21"汇率改革和2015年"8.11"汇率改革,并分析了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因素,主要有我国外汇供求状况与人民币汇率间的相关性分析;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人民币汇率指数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最后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模型,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和美元指数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经历近十年升值后,汇率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的急速下降,由此引发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通过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周期性分析可知,人民币汇率变化处在经历了2个短周期,进入第3个周期,或者是经历1个10年中周期,进入第二个经济中周期。人民币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到外汇储备存量,对出口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从政策上来看,外汇储备存量稳定是货币政策重点关注的要素,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是稳定汇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1985-2009年我国货币错配指数、外汇储备总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人民币汇率制度作为研究样本,构建状态空间模型(SSM)。由此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是影响我国货币错配程度的最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汇率制度以及外汇储备额均为货币错配指数的格兰杰原因;浮动汇率制度更能缓解货币错配风险。  相似文献   

8.
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其实质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汇率的变化通过影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和贸易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来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对外贸易活动。自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于2005年7月和2015年8月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从长期来看,决定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从短期来看,决定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则是人民币汇率指数和美元汇率指数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直接法以及间接法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热钱流动的隐藏渠道,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热钱规模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1)热钱流动与中关利差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中美利差变动既不是热钱流动的格兰杰原因,并且热钱流动对中美利差的变动影响也很小。(2)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资产价格变动是热钱流动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最后从堵塞热钱流动隐藏渠道、探讨资本账目对外开放模式、预警资本流动逆向变化以及探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变动及压力释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超  靳玉英 《财贸研究》2010,21(2):82-88
根据汇率变动的压力来源,引入包括名义汇率、外汇储备、国际利差、通胀水平差、远期升贴水、双边贸易差额等在内的六个因素构建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综合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压力来源。结果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除了在汇改之初小幅下降外,在其他考察时间段内基本都表现出明显的升值趋势,且各个阶段的汇率走势和压力源贡献分解也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利率对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1981—2003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熊鹏 《财经论丛》2005,(5):70-77
定量分析人民币利率对汇率长期走势与短期波动的影响,对于中国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制度选择等问题意义重大.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研究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利率对汇率都是反向影响.长期内,利率对人民币汇率存在较强的影响;短期内,利率对人民币汇率影响较弱.我国利率主要还是通过商品市场间接地对汇率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国际贸易问题》2008,305(5):114-118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将进一步对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产生影响。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因果检验和建立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1981-2006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刺激加工贸易进口、出口的增长,对此文章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其价格波动对全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测算国际油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关系及非对称溢出效应,选取2008年1月~2019年7月的每日数据,在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式,对二者的均值溢出效应进行测量;在VECBEKK-GARCH模型的支撑下,对其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水平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与人民币汇率的协整关系和均值溢出效应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二者的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是双向的,国际油价会随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呈现出时变性和持续性特征,而国际油价变动具备持续性特征时,人民币汇率随之产生变化。这种非对称波动溢出效应表明,无论国际油价如何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都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14.
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产业组织角度探讨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影响的汇率传递问题。采用Johansen协整技术,以美国市场为主要研究范围,以印度和韩国作为我国主要竞争对手,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棉纱、棉机织物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程度及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最终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纺织品出口价格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后危机时代为背景,在中美人民币汇率现实争端以及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IMF协定》关于"汇率操控"的定义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和对中美两国贸易实践的理论分析,得出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政府"汇率操控"的指控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即人民币贬值并不能带来中美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美国对中国政府操纵汇率的责难缺乏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美元主宰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的出口管制、美国的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等才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美中贸易逆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中持续的贸易逆差使人民币遭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1985年至2009年月度数据的计量结果表明,美中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但2005年7月汇改之后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开始出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差额会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却不会引起中美贸易差额的变化,因此人民币汇率仍然并非导致中美贸易差额的真正原因。除此之外,对美中商品分类贸易顺差和逆差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易耗性产业上所发挥的比较优势,而美国在土地密集型等产业上的顺差则表明美国可以通过发挥其在土地及高新技术等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来缩减美中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已变成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美国等主要贸易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不稳固,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成熟。如何选择汇率政策的调整方向,成为中国货币当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实证模型为基础,结合协整分析的方法,运用2000-2009年的季度数据,求出了长期均衡汇率值,并与现实的人民币汇率相比较,进一步分析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同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DCC-GARCH model, this study considers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exchange rates in onshore and offshore markets in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2010–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licies concerning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such as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exchange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onshore exchange rate, and offshore exchange rate. In terms of exchange rate liberalization, as the daily trading band was gradually widened in 2012–2015, the onshore exchange rate followed the offshore exchange rate more closely.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functioned as a managed floating role. It stabilized onshore and offshore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while allowing partial marketization. After the exchange rate reform on August 11, 2015,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plays a benchmark role based on a more market-oriented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It makes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regain pricing power in onshore and offshore markets. Further, it promotes exchange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Nevertheless, with the slowdow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arrowing of the interest rate differential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e RMB is under pressure to depreciate, and its volatilit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5-2009年我国向前18大贸易伙伴出口的月度数据,采用协整技术计算我国出口的长期汇率弹性和收入弹性,并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计算出口的中短期汇率弹性,结果显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双边贸易出口影响较为显著,但对总出口影响可能不显著。从影响力比较来看,进口方GDP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明显超过汇率。  相似文献   

20.
运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1980年~2009年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流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不仅不会导致FDI流入的减少,反而能够促进FDI流入的增加;中国的开放度和政策稳定性使FDI流入呈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