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三角》2011,(1):24-25
就业保障 保民生的第一件大事是保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4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年供求缺口将超过1000多万,与之伴随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等。  相似文献   

2.
一、强化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助力稳就业保就业各地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进一步强化稳就业政策力度。黑龙江省以"百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十四五"规划、"六个强省"、东北振兴等领域,创造挖潜就业岗位。江苏省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出台地区"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突出"五位一体"内容和"六个更加"举措,注重政府引领、政策协调、美好期待、服务体验、民生兜底。山东省出台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稳就业保就业10条政策.  相似文献   

3.
丛军 《中国就业》2009,(10):20-21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大力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全市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连年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和就业影响日益加深的新形势,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事关全局、稳定人心的重大问题来抓,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承德市市长张古江同志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发言的摘要。张古江在发言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他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实施力度更大的就业政策,强化质量更优的就业服务,打造条件更好的就业环境,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同时,结合承德市实际,张古江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坚持以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坚持以提高技能促进就业、坚持以加强政府服务促进就业、坚持以调整结构促进就业等促进就业的措施与主张。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就业是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稳定之基”的执政理念,并且也可以看到,承德市将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共推进的战略谋划,以及对就业工作的总体把握和靠前指挥。本刊谨将张市长的发言摘要刊登,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企业家》2005,(1):54-54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表示,至去年底.中国城镇从业人员为二点五六亿人.我们初步估算,灵活就业人员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总数在一亿以上。中国就业格局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重大变化.突出特点是灵活就业保护快速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6.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全区土地面积18002.5平方公里,总人口403.6万人,其中,农业入口358.1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长期以来,铜仁地区由于欠开发、欠发达,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十分有限。据统计,全区每年需在城镇竞争就业的劳动者达1.8万人左右,而城镇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在1.2万个左右,就业问题一直成为当地突出的社会问题。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铜仁地区以此为契机,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扩大就业这一主线,以完善就业工作六项机制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就业总量性、结构性矛盾还十分突出的态势下,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德州市近年来推动就业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应坚持五条就业路径。  相似文献   

8.
2002年以来,武汉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在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就业工作到社区、就业服务在社区、社会保障进社区”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台建设,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帮扶机制,社区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1241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8.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就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18%增加到2006年的39.5%,涌现了以江汉区青松社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社区,其中青松社区被评为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回顾几年来的工作,该市突出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数据》2004,(1):37-3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3年,北京市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0.1万个,先后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9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8.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3%,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目前,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就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深刻认识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保增长与保就业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短期就业促进政策与长期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合起来,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压力大的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了解我市城镇就业状况,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就业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我市就业工作,实现“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目标,呼伦贝尔市就业服务局从城镇就业总量及结构、城镇新就业人员的就业去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人员类别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情况等方面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总的矛盾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群体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集中和突出.有就业愿望的人员找不到匹配的岗位,空出的就业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欣 《中国就业》2009,(9):60-61
“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宣武区广内街道以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创业作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建立促进再就业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马千里 《活力》2010,(8):49-50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虽然采取了保增长、促稳定等多项措施,但许多行业和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仍然面临着倒闭和停产的困境,因而纷纷采取裁员等措施控制成本,这使得中国扩招以来本就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恶化。本文在详细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通过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就业模式,加强就业指导,从而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相应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代秀琴 《活力》2012,(8):267-267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就业中不平等的现象极为常见.各种歧视问题很大程度地阻碍着平等就业权的实现。正因如此,对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救济显得尤为重要。平等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平等就业权是平等权的一种,是平等权在劳动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平等权和劳动就业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高度重视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在各级人社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宁晋县上城嘉苑社区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工作思路、精准服务施策等一系列措施办法,扎实推进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2021年,该社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保持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稳保就业中表现突出,带动了县域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发挥了"小社区、大就业"的典型引路作用,近日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相似文献   

18.
董燕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3):101-102
在金融危机下,我国就业问题凸显,尤其是农民工与高校毕业生受到的影响最严重.我国NGO仍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其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府、民众和NGO自身的共同努力,NGO在促进就业、化解金融危机上定有一番作为.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就业服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岗位空缺的信息收集,这是我们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首要任务。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短期失业的问题突出,而西方的就业理论中,把半年以下的失业方式通常理解为摩擦性失业,就是信息缺乏的失业。对北京和上海一些地方的调查中发现,56.6%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中介。为什么不去使用中介?其实有两个问题特别突出:第一,中介的信用问题,这在公共就业服务当中可能不突出,却在民营中介中非常突出;第二,公共就业服务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由于就业总量矛盾突出,就业工作主要着力于数量指标的就业再就业率.本文从目前苏州就业总量矛盾相对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态势下,结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质量就业的现实性、前瞻性的工作取向考虑;在质量就业的定义、社会价值、以及如何推进质量就业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背景下,以"服务人、发展人、提高人"等方面来具体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