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后奥运旅游效应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奥运会诞生之日起,奥运与旅游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奥运会产生经济乃至政治收益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旅游是与奥运会关联度最大的产业之一,可以说“奥运经济”这块蛋糕最大的受益者是旅游业。从奥运会与现代旅游的关系来看,奥运旅游是一种大型的事件旅游形式。奥运会的承办对举办国或举办城市甚至举办国的周边国家的旅游业在“前奥运”阶段、“中奥运”阶段、“后奥运”阶段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但从总体来讲,对旅游业影响最大、受关注度最高的是奥运会后的影响。一、后奥运旅游效应的表现1·品牌效应。奥运会举办之前与期间…  相似文献   

2.
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吸引物、住宿、交通以及其他服务与设施形成的综合体,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公共和私人、自然和人文等多种要素.城市旅游产品是由多个产业和部门联合提供的,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因此,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也是综合的.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奥运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健  罗芬  邓金阳 《旅游学刊》2007,22(9):80-87
自公元前776年举办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以来,旅游与奥运会便形影相随.随着现代人类休闲时间的增多与经济承受力的增强,作为大型事件的奥运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观光游览,同时也受到旅游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奥运旅游的起源、奥运旅游的定义与特点出发,从奥运旅游研究历史、吸引物研究、市场特征研究、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多方面对国内外奥运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匡林 《旅游学刊》2007,22(8):5-6
历届奥运会的经验表明,在奥运综合效应中,旅游行业受益最直接、最显著。举办奥运会,特别能有力地提升国家形象、吸引国际目光,是发展旅游业的巨大引擎。中国推广“奥运一旅游”,可按照以下思路展开:  相似文献   

5.
对旅游业的再认识--兼与张涛先生商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关于其内部构成问题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认为,旅游业“支柱说”只是对旅游业的一种短期的、近视的、静态的认识,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全面反映旅游业的本质,不适合“大旅游”发展趋势。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习与体验: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20世纪中叶现代大众旅游业的迅速崛起,旅游业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文化遗产由于其固有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吸引物,尽管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多带有经济利益驱动的色彩,但文化遗产旅游在促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地方认同及文化的相互理解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谈到开拓旅游市场,打造主体形象品牌问题时,省旅游局长籍振芳指出,“要根据现代旅游新趋势。创新理念和手段,继续以‘华夏古明,山西好风光’为旅游主体形象……,策划设计晋北佛教化游、平遥古城游、晋南寻根祭祖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而搞好这些线路均离不开物。我们只有首先把保护物的工作做好,才能吸引海内外客人,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海,旅游是舟",以奥运会为旅游吸引物的奥运旅游不仅是对竞技体育的观光旅游,更是对地域或民族文化的休闲旅游;奥运会既是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的盛宴,也是举办国及其城市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窗口,中国2008奥运亦然.  相似文献   

9.
预告     
徐丽霞 《旅游学刊》2007,22(7):10-10
奥运会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不仅使举办地在自然环境上得到美化、净化,更重要的是使包括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在内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大的发扬。奥运与旅游存在着互动关系,为了实现人文奥运的目标,文明旅游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国旅游业竞争重心的转变以及县域旅游地位的提升,县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已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诸暨市为例,阐述了旅游吸引物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旅游环境体系、旅游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内容,以期为带动县域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旅游吸引物权兼具旅游行业属性与法律属性,所以从单一的学科出发不能全面认识旅游吸引物的权属问题.旅游吸引物内容复杂,涵盖不同属性的物,无法从法学方面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立法或修法赋予其法律地位,而应充分挖掘现行法的价值,营造法律适用的旅游业环境,加强旅游行业法治建设.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规定分析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法律属性.解决此类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解旅游吸引物这一整体,将其按属性分类,不同的旅游吸引物归类于不同部门法解决;二是明确由旅游吸引物产生的知识产权收益是引发旅游景区商民冲突的本质原因之一,保障景区居民的知识产权收益权利.  相似文献   

12.
海陵岛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迎华  朱竑 《旅游学刊》2006,21(11):36-42
本文选择广东海陵岛闸坡镇和海陵镇两镇,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旅游业发展对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比较成熟的闸坡镇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旅游业发展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居民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文明水平、普通话水平、思想开放度等都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赌博、抢劫、卖淫等犯罪现象的增多.海陵镇由于较少涉足旅游业,还没有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太大的影响,社区居民对于影响的感知也很少,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和社会收益提高的吸引,当地居民表现出对参与旅游业很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截至目前,奥运会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尚没有显现,与乐观预期相反的是,从今年年初开始,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北京的各项旅游数据增速与2007年同期相比却呈不断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4.
事件对举办地的旅游形象影响与提升战略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莉 《旅游学刊》2007,22(8):74-81
旅游视角下的事件影响研究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在检索EBSCO host、Elsevier Science direct、Ingenta select等数据库的基础上,将近十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按事件前后旅游形象感知的变化、媒介的影响与整合营销、事件的网络合作、旅游吸引物与事件要素的捆绑四方面进行综述,发现此方面的研究是不系统的、零碎的,缺少循序渐进的研究;事件对旅游形象的提升受旅游者及事件自身特征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各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合作、事件与举办地形象建设的整合捆绑、社区居民支持的积极作用得到认同,以期对即将在我国举办的系列大型事件的研究与组织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结合相关研究进展,文章构建了包括基本经济因素(收入和相对价格)、对外开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人口统计特征、突发事件等变量在内的出境旅游需求模型,以74个国家/地区1995—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的总体特征与异同。结果表明,收入和价格是影响出境旅游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对外开放度、旅游业发展水平、人口统计特征及突发事件等其他因素对出境旅游需求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收入、价格以及产业发展水平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作用相对更大,而对外开放度和人口统计特征(就业水平、年龄结构和受教育水平)对发达经济体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海南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  张瑛  林红 《旅游学刊》2003,18(5):57-6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上与东盟各国较为接近的海南旅游业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现状及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海南旅游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比较分析,提出海南旅游业应立足于国内市场,实施创新战略来面对挑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旅游业在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4次大的旅游危机,分别是1989年的"6·4"风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3年的SARS疫情等.由于4次事件的性质不同,并且发生在我国旅游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对旅游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危机所造成的旅游损失程度不同、旅游危机影响的生命周期不同、危机后旅游补偿性恢复的反弹力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浩 《旅游学刊》2012,27(7):8-9
2011年9月,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邵琪伟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推动旅游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加快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推进国内关于旅游罩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旅游罩现象在九寨沟旅游区是存在的,业已对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社会文化造成了影响.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为合理制定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