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房地产制度的历史变迁 1.土地制度变迁 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土地公有化和无偿使用,土地具有非商品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土改,土地为小农分散所有,然后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土地公有制的地位,继而建立了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间曾通过人民公社将土地的集体所有拔高为全民所有.从1962年开始,经过调整实现了土地全民所有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的形式.由于高度集中垄断的体制,土地的使用完全靠无偿划拨,土地不具有商品性质,更谈不上形成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在城乡二元分割格局的背景下形成了对土地保障模式的路径依赖,并逐步陷入"锁定状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一系列正式的、具有现代保险性质的社会保障项目逐步在农村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视角,可以构建一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路径依赖、突破到路径创造的解释框架,从而挖掘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深层次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维度践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分析工具,从制度的供求、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变迁的国家因素这三个视角全面探析了建国6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据此提出建立维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续性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变迁入手,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演变路径,提出当前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改变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建立起能够适应农民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新形势。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历几次重大变迁,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再度改革.究竟是何因素推动汇率制度变迁并决定未来变迁的路径与方向?本文从新制度经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尝试解答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以及未来的变迁路径与方向,为解释汇率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高校薪酬制度的历史沿革谈高校教师薪酬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几次工资制度改革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六次工资制度改革带来的效果及变迁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发展趋势,即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建立完善的岗位聘用制、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高校的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发现,明确和有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逆向选择风险,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也提高了投资主体获得稳定投资收益的预期,进而增加了农业资金投入的需求和供给。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农业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一次农地产权制度变迁都显著地促进了农业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农业投资增长的影响更大。因此,我国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地产权制度,通过制度保护农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构建始终是建立在土地资源各项权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一直是紧跟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实践过程展开的。本文通过对土地产权制度的归属问题的研究,来梳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马磊 《理财》2011,(10)
引言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原本归农民个人所有,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由农民变为集体经济组织,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的居住需要,以农业生产束缚在土地上,人口不流动的自然经济假设为基础,我国严格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  相似文献   

10.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而土地问题的中心所在又是人地矛盾。新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几经变迁,仍然未能真正解决人地矛盾。坚持现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明晰产权制度,通过土地入股进行规模化经营,是解决人地矛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这种制度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思路:以现行产权制度为基础,通过修订和完善,不断发挥现行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看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银弟 《中国金融》2003,(10):54-55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变迁路径,并将影响中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研究这一变迁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今后金融制度变迁的影响,对避免制度变迁的效率损失、保持制度变迁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斯在《制度、制度变  相似文献   

13.
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土地涨价归公”的民主革命纲领到当代的土地制度改革,百年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部难得的制度创新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权结构经历了从单一国家所有产权到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变迁,这促使我国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到会计制度多元化、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变迁。本文在前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角度试图对我国产权结构与会计制度的变迁的关系进行梳理,并总结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贺佳 《云南金融》2012,(6X):16-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权结构经历了从单一国家所有产权到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变迁,这促使我国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到会计制度多元化、会计制度国际趋同的变迁。本文在前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角度试图对我国产权结构与会计制度的变迁的关系进行梳理,并总结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从协议出让到“招拍挂”制度的实施,从土地出让金的体外循环到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管理,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经历了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随着国有土地政策的改革完善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土地出让金收入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财力来源和地方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土地出让金管理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致经过了两次变迁,两次变迁对于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此,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及其变迁原因出发,并为促进我国新农保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地矛盾化解: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人地矛盾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矛盾。发达国家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经验表明,产权清晰界定和规模经营是化解人地矛盾两个重要途径。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和家庭承包制三次农地制度变迁未能根本化解人地矛盾在于我们没有将这两个途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地产权到户,是下一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历经变迁一直未能走上合作性金融道路,却走向商业化道路。农村信用社这种由人之理性建构的组织制度应与我国自生自发之文化准则相协调才能很好地运作。但文化变化相当缓慢,我们应借鉴华洋义赈会发展信用合作社之成功经验,采用渐进、稳健主义的制度推进方式,达到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收储是指将未被开发利用或者开发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由政府或者公共机构收购,在将来需要进行新的投资或者实现某些公共服务的需要时,再将土地拿出来,投入到市场中.这样保证土地的利用率吧最大化.欧美发达国家相关的制度建立的比较早,且相对完善.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于土地的使用长期实行的是“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土地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1996年,上海开始了我国对于土地收储的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初步建立了相关了土地收储制度.但是我国的土地收储制度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文章探讨我国收储制度融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以后制度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