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自"里昂惕夫之谜"提出以来,古典贸易分工理论就一直伴随着来自贸易实践的质疑。然而,将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和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所确立的基本分工原则相结合,古典理论依然可以对"里昂惕夫之谜"以及当今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给以直观的解释。在南北贸易中,落后国家要想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一是靠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变动实现贸易结构逆转;二是应当缩小国内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2.
以追求最原始的约束因素为目的对一系列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在国界的约束下,无论是古典国际分工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国际分理论,其理论基础都是假设各国间存在要素禀赋状况差异,要么由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决定,要么由素禀赋总量差异决定。结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要素禀赋状况。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其鲁  卢宁 《经济论坛》2005,(17):41-42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鄢坚 《当代经济》2006,(19):72-73
一、比较优势的变迁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李嘉图的"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取其轻"的思想,它建立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指出两国在参于国际贸易中,即使一国的产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仍有其比较优势,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在两国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而要素禀赋理论则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集中在两国供给条件的差异上分析,提出形成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将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确实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的许多现象,但这种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理论面对产业内贸易,当今国际贸易一体化的现象却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5.
赵蕾 《经济论坛》2007,(15):59-62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当代新贸易理论 1.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理论及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贸易理论中的基础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流向。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国内分工和贸易。本文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农村产业结构分析,提出地区产业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分析。一、比较优势理论评述  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在论证国际贸易发生基础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把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与外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每个国家都生…  相似文献   

7.
方树萌 《经济师》2004,(9):63-64
贸易与环境的冲突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重大的议题。协调贸易与环境冲突的途径就是将环境成本内在化 ,它克服了资源的稀缺性 ,并形成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环境规则的要求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些经济资源方面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即比较优势,是决定该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地位和利益的决定性因素.以米歇尔·波特为代表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则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及可替代资源的出现,原来的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传统意义上的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正在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本文以当前新贸易现象为实践基础,以贸易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产品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及其利益分配机制,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分析产品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影响,并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本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本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高志文 《经济师》2007,(12):44-45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过渡期"后,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由于我国外贸发展现存的缺陷等原因,我们需要创新外贸战略,建立出口促进和产业保护的新型长效机制,使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优势基础从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到科技、品牌、企业素质和国际规则构建等综合经济优势上来,提高我国国际分工的位次,向贸易强国跨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估计影响产业集聚的各个效应边际效益.通过理论分析,使用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球价值分工程度通过要素禀赋效应、金融外部性效应、技术外部性效应和贸易成本效应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机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优势,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于产业集聚有明显正向影响,但贸易成本效应会阻碍产业集聚进程.  相似文献   

15.
王认真  邱凤鸣 《技术经济》2006,25(12):52-55,67
传统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否定国际直接投资的存在空间,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现实则表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本文回顾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历史和现状,着重分析了内在规模经济(内在比较优势)的理论渊源,探讨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内在规模经济的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本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本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摘要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本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本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裴长洪  刘斌 《经济研究》2019,54(5):4-15
尽管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中美贸易摩擦变数难测,但中国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中国外贸新旧动能转换已经释放出强劲动力,外贸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外贸竞争新优势初步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互联网与跨境电商挑战了新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异质性主要体现于企业生产率"的基本假设,异质性消费偏好为中小企业跨境电商比较优势的形成提供了市场环境。互联网与跨境电商深度改变了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模式、组织结构与微观主体,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提供了绝佳的"弯道超车"机会。其次,中欧班列的运行重塑了传统世界海运贸易的理论范式,重构了国际贸易的经济地理,改变了临海港口的经济模式,扩展了国际陆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步伐,逐渐形成了东西共济的全球价值链"双向环流"。再次,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优势、新要素禀赋优势和制度优势三重叠加,复合比较优势初现,自由贸易港建设将会把动态比较优势推进到更高层面。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将从"亢奋的物质主义"转向"权衡的物质主义",更加重视对综合成本的掂量和权衡.所谓综合成本,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使用一切要素的代价总和,当前主要囊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要素结构的升级、综合成本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而产业比较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为此,中国应该在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下,努力推动产业结构逐步向契约密集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向演进,并完成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改造或提升,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杨小凯和张永生在《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的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中声称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四大命题已经被否定,断言分工才更本质地确定了贸易结构.该文的文献综述发现并非如此,而且,在其他著作中,杨小凯(2001)也认为贸易结构和分工是由各国的技术和要素禀赋的比较利益决定.该文证明分工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并不改变要素禀赋与技术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