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屏障是一个地域和功能概念,是指位于特定区域的具有良性生态功能的巨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是屏障区域的生态安全系统,同时又是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的"过滤器"、"净化器"和"稳定器"。不同地域建成的生态屏障,其结构和功能是有差异的。建设生态屏障,不能局限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还应包括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局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还应包括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本文在深入探讨生态屏障的涵义、功能和特性基础上,认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体系至少应包括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小的水土流失和优质水源,并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是维护三峡水库生态安全的的重要屏障。2010年以来,生态屏障区内开展了以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和三峡库区后续植被恢复项目等生态恢复工程,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采用典型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工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等内容,对重庆市屏障区内的涪陵、忠县、云阳和奉节等区县开展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内创新工程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呈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各级生态建设政策全面保障。政府向退耕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租地补贴,才能保持生态林现状。从事柑橘生产的农户面临着技术、市场等风险。为了生态屏障区内增绿增收,建议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屏障区内生态建设成果,维护农户利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经济林产业发展,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国务院把以粮代赈、退耕还林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并提出了退耕还林"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的具体实施方针.搞好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国家率先在四川甘孜等“三州两市一地”试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数年来,按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停、造、转、保”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扎实工作,精心组织,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基本实现了初见成效的目标。截止2005年底,国家累计拨付天保工程资金15亿多元,全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5.77万亩,飞播造林155.91万亩,封山育林567.41万亩,同时对548.868万hm2的森林实施了有效的管护,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按照国家林业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甘孜州林业局努力…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现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昭通市建设“能源、重化工、农特产品加工三大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目标,于2005年5月委托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编制《云南省昭通市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7.
重建生态屏障: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联合提出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造工程。此项宏大的计划涉及跨省、市的天然林保护 ,荒山、荒地、荒坡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把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与建设经济强省 (市 )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符合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原则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一、水土流失是中国头等生态环境问题长江从源头到湖北省宜昌市为上游 ,全长 45 1 1公里 ,占长江全长的 70 % ,其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 6省 (区、市 ) ,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 3省 ,共涉及 9个省(市、区 ) ,流域…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缘山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其农业发展状况不仅影响自身,而且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本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地区1997~2002年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衡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在重点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移民、大山区的特殊市情,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为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把林业作为全市发展战略,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的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10.
《渔业致富指南》2020,(6):21-23
一股潺潺的清泉,让纳雍县寨乐镇鹿山村的鱼儿在池塘里游出了新活力。好山好水出好鱼。“我们用自然山泉水养殖的生态鱼,口感好、肉质细腻,关键还很耐煮”,鹿山村阿蒙渔业养殖基地负责人蒙照斌满脸自豪。贵州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四川提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发展思路,为整合林业大省资源,发展林业碳汇贸易带来良好机遇。文章考查了四川林业碳汇贸易发展的内外因素,重点分析了林业碳汇贸易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立足四川省情,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顺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3.
四川作为西部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省份,如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设一批大型骨干控制性水库,从根本上防治四川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并促进四川水利事业的发展,本文作了综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文章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 (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 应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保乾  严蕾 《水利经济》2022,40(1):6-12
基于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足迹的面板数据,运用Tapio脱钩弹性系数模型研究水足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水足迹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足迹总量在2016年出现拐点后逐年下降,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二者整体上呈现弱脱钩趋势。其中,长江下游省市基本实现强脱钩,中上游省市从弱相关性向强相关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关注攀西地区土地生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代松 《水利经济》2005,23(2):7-11
攀西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段,同时又是四川省特色化、产业化农业(水果、蔬菜)工程基地和全省农业用地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在分析攀西地区土地利用及保护的矛盾及隐患的基础上,针对攀西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巨大隐患,提出采取在保护中进行土地开发、在开发中加强土地保护,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强化林地种植和管护,杜绝原始迁徙耕作,加强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推行节水技术等相应对策以保护其土地生态。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流域地下水生态调节与监测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干旱区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的响应关系。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区,研究地下水对生态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地下水的监测预警,对干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根据流域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的长期监测,研究选取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新渠满,中游英巴扎,下游恰拉、阿拉干共5个断面31眼监测井进行地下水位检测。[结果]监测显示,塔里木河流域上、中游的地下水位良好,下游地下水位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位最低值与最高值一般均出现在7~9月,对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影响。[结论]根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的监测预警,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要处理好流域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生产、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提高用水效率,禁止开荒扩大生产,严格管理地下水开采,保护好地下水水质,加大对流域下游的生态输水,逐步恢复下游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生态大后方,探索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利于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破除制度性、结构性障碍,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比较研究看,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既具有比较优势,又面临两难博弈;从区域一体化理论看,安徽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存在博弈;从发展阶段理论看,安徽具有后发优势;从经济地理双核理论看,安徽具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现实条件;从实证研究看,安徽可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因此,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应发挥比较优势,化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首先要推进统一标准建设,在一体化中体现差异化和阶段化;其次探索建立大别山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再次以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一体化制度创新;最后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打造生态一体化的安徽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