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需要打通产品市场的堵点,也需要服务链条在国内国际的贯通。生产性服务投入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动力。基于国内国际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对2012—2017年中国31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和嵌入位置进行测算,借助Gephi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实证检验国内价值链嵌入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各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国内价值链嵌入程度普遍高于全球价值链,这表明我国省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参与程度较低,以参与国内市场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位置较低,位于中下游位置,东中部地区省份的参与度和分工位置普遍高于西部地区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国内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其中西部省份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国内的产业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考察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以及背后的作用机制,发现城市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显著促进了产业的集聚,而且对资本集聚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工业产出集聚与就业人员集聚。机制检验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通过国内垂直分工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市场的内部开放或者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也可以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并且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国内市场内部开放程度在促进产业集聚上存在互补效应,但该互补效应主要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之后由强变弱,而国内市场的内部开放在金融危机前后均对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更强。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力量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开始起主导作用。研究结论为中国当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了新的依据,将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对内开放双重视角,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均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并且走出去的促进作用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能够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抑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后向参与;(3)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中,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开放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4)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均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回归从专业化和多样化层面探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不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样本检验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主要存在于沿海省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企业。在作用机制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加快要素流动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5.
结合全球价值链中的上游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核算下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利用最新版本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从服务贸易整体、服务大类、细分服务部门三维度深入分析我国2000~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分工地位与竞争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上游度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具有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指数值更大;(2)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层面,我国整体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偏弱,其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资本密集型以及公益服务型两类服务业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计算出中国服务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GVC地位指数,以准确评估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下游环节。中国服务业的国内价值增值、国外价值增值的明显偏高导致中国服务业国际分工地位难以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国际贸易分工体系的形成,我国更多的产业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但是,我国企业缺乏核心业务和技术,知名品牌稀缺,企业只能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产业升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分别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方式,以及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归纳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产业升级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并提出今后我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工业制造业分工细化及服务外置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强度大及集聚效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功效及推动效果日益增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融合、空间重构演化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驱动力及作用机制为切入点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可以深入探讨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空间地理的影响力及辐射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参与到国际化大分工中,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处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文章通过研究中国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机理和产业控制力,发现不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是不同的,同时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控制力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中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扩大产业控制力,形成高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逐渐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如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开始向产业链分工方向发展。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际产业链,城市间基于城际产业链尤其是城际战略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加快了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本文构建由产业战略力维度和城际链接力维度构成的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城际战略产业链,依据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区位要求,对三大城际战略产业链在城市群地区进行空间布局。最后指出,加快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是,城市群城际战略产业链类型的正确选择和城际战略产业链环节的合理布局和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5年苏浙沪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长三角形成以上海一服务业、苏浙一制造业为特征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2)长三角区域间存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由此本文认为基于产品差别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为地区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作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长三角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2014—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经济运行状况、社会进步态势和生态可持续水平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各维度权重不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权重有所降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具有波动性,且各城市高质量发展变动趋势不尽相同;地区差异显著,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且两级分化趋势突出。最后,提出全局把控,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逐步优化地区发展模式;合作共享,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口流动改变了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会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创新能力的空间相关性则导致人口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效应。采用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流入会促进本地创新,而人口流出会抑制本地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人口净流入均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流动促进人口净流入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会抑制人口净流出地的创新能力并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人口流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老年人口流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不显著,但老年人口流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较强,不同的城市群也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采取差别化的人口流动引导政策,充分挖掘各年龄段流动人口的潜力,有效促进各地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FDI集聚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载体。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活力的大小与FDI集聚水平密切对应。剖析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县域经济效应,对于探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中国FDI的整体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产业创新全球化:问题、理论与区域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价值链条的全球化带来产业创新的全球化。产业创新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产业创新层次和前景与嵌入的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类型有关,不同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或供应商)有着不同的创新含义。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以鼓励内生增长和自下而上自为发展的模式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进知识的应用和分配成为政策关注的重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珠三角9城市2000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展生产服务业对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因而这些城市应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整个长三角城市群能效提升的关键。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并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首次对2001—2009年长三角城市群14个代表性城市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及分解,并进一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工业技术效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进步率则保持稳定增长,但大多数城市呈现出规模经济下降状态;企业规模、对外开放、政府干预、外商直接投资和煤炭消费比重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要素投入结构则有利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