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政府应该追求“国富优先”还是“民富优先”,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声音     
加快构建“藏富于民”体制。 ——最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在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多数社会成员处于贫困的阶段,实行国富优先发展十分必要。当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仍然坚持国富优先的发展,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家生产力增长优先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增长,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  相似文献   

3.
2013年"两会"之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关注和思考日益增加,并围绕改革路线进行了设想。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经济学人》推出的"克强指数"和巴克莱银行推出的"克强经济学"。有趣的是,围绕"克强经济学"的讨论,甚至争议也就此展开。关注"克强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着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道路和命运。  相似文献   

4.
钱革 《中国证券期货》2011,(10):214-215
经济学以人性论为基础。其中:实证经济学的前提是人性论的心理学模式,而规范经济学的前提则是人性论的伦理学模式。以此为脉络,可区分出四种人性观和相应的经济学范式,即:"经济人"观念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古典实证经济学,"道德人"观念和以德国历史学派为代表的古典规范经济学,"真实人"观念和以行为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实证经济学,"自由人"观念和以自由发展观为代表的现代规范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三优先"管理理念,是指邮政储蓄银行提出的"风控优先"、"管理优先"和"效益优先"的管理理念。其中,"风控优先"是基础。只有严控风险,才能深化管理、追求效益。在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现阶段,风险空前积聚,必须敬畏风险,严控风险,而不能继续奉行会埋下极大风险隐患的发展至上理念。"管理优先"是手段。只有将银行的经营行为纳入到制度的管控之下,才能确保风险控制和效益。"效益优先"是目标。严控风险、加强管理,最终是为了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6.
人的欲望与需求,不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而且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最基础的课题。心理学和经济学可能是与人的需求问题距离最近的两门学科,心理学对人的需求进行探底,经济学则直接围绕人的需求研究问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经济人"假定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或者说效用最大化,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财富最大化。可"最大化"的含义是什么?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物质财富?毫无疑问,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学虽然讲求量化,但似乎对此问题关注并不多。约翰·穆勒认为,"经济人"是"最接近真理的假说",可"经济人"对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到  相似文献   

7.
黄仙荔  何梦嘉  甘路 《中国外资》2012,(20):231-232
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引领住宅投资,而反之不成立。因此,所谓的"住宅引领增长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而GDP的波动会引起住宅投资更加剧烈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胡景涛 《会计师》2009,(11):104-105
<正>一、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简言之就是对绩效的管理,要进行政府绩效管理,首先就要对政府绩效进行具体分析。(一)政府绩效"绩效"最早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后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被广泛运用。单纯从语义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词典》对绩效的定义是"成绩、成效"。其中,"成绩"指"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1978—2013年广东省的时间序列数据,探讨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金融进程的推进有利于提高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但在财政分权的框架内,"锦标赛"式的区际竞争会促使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微观资源配置进行干预,这种干预脱离了市场形成的内在机理,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加之金融结构较大的波动性,对经济增长而言,损害颇多。这些论据都隐含了合理框定政府的金融控制边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金融体系革新应和财税体系及政府体制变革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实际上也存在货币政策上的"鹰派"观点。我们看到人们被各国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和所谓热钱流入搞的心烦意乱,并继续高度警惕通胀风险。争竞在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中都有所谓"鹰派"和"鸽派"之分,他们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都存在对立的观点。在财政方面,"鹰派"和"鸽派"的对立在欧洲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欧洲,财政方面的"鹰派"色彩一直占上风主要是由于德  相似文献   

11.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等。预期目标"6%以上"低于国际机构和国内研究单位"8%"的普遍预期。事实上,"8%"是对实际增速的预期。在疫情冲击下,上一年度经济增速总体下降,基数较低,所以本年度同比增速会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重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诸多假设,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资源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更加说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明智之举.但是目前如何有效地将政府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是重要的挑战.文章提出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应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3,(5):30-32
在经济放缓中为经济未来的稳定增长打基础,体现出新一届政府追求质量增长的取向1季度,经济增长意外回落,未能延续去年4季度的回升趋势。"三驾马车"中,出口较去年明显好转,投资保持平稳运行,消费则明显放缓。1季度数据低于预期并不代表经济回升势头就此终止。实际上,在经济放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因素,体现出新政府追求质量增长的取向。  相似文献   

14.
在对宏微观杠杆率内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通过MM定理的微观视角和增长方式的宏观视角,对中国杠杆率的结构和水平的经济学机理及其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微观杠杆率与宏观杠杆率的差异,主要反映了资本收益率变化,与经济周期阶段密切相关。微观分析表明,信息和交易成本、税收负担和预算软约束激励机制等差异,与不同企业杠杆率的差异密切相关;宏观分析表明,高储蓄支撑的投资导向增长模式,决定了中国总体上较高水平的杠杆率。本文提出,一方面应合理把握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避免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债务-通缩"风险,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杠杆率上升过快而引发的资产泡沫。政府宜减少直接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5.
孟祥辉 《中国外资》2012,(23):59-59
民生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层面上考量社会问题中蕴含的经济意义,同时探索其解决之道,而人们十分关心的医疗问题便属于非常典型的民生经济学范畴。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的现象仍然存在。要想解决这类难题,不能简单依赖于医药分离政策,而应放开处方药的销售权,逐渐打破医院对药品供销市场的双重垄断局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0—2016年跨国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等方法实证研究实体经济杠杆率水平(整体杠杆率)及其结构(包括居民、政府及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联性。研究发现,当前经济增长对未来实体经济整体杠杆率、居民杠杆率、政府杠杆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影响不显著,政府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和反转效应,居民杠杆率和实体经济整体杠杆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政府负债刺激经济增长,短期内有效,中长期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虽然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短期会阻碍经济增长,但中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为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现阶段应该实施稳健的"去杠杆"策略,保持合理的杠杆率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对金融行业最重要的核算指标——"金融业增加值"的相关问题,给出一幅尽可能完整而清晰的分析图像。为此,本文将按照两条逻辑线索展开:一是实证上,通过对国际、国内及省际三个层面上历史与现实数据的梳理分析,揭示"金融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内在结构及影响因素;二是理论上,通过对相关制度及经济学理论的整理与总结,探讨了"金融业增加值"指标的实际内涵、制度缺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及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扎实的调研数据、冷静的模型分析之后,国富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刘海影先生的结论显得独到而悲观: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终将回落至5.5%,甚至更低。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公共的悲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实生活中公共物品广泛存在,"公共的悲剧"时有发生,"搭便车"现象也不乏出现.但实验经济学证明,"搭便车"现象并非无处不在,"搭便车"也有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虽然"外部性"和"搭便车"是导致"公共的悲剧"--公共物品经验不足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导致公共物品短缺的根本原因.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和公共物品的"政府失灵"可能是造成公共物品短缺更为关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银行家》2014,(8)
正新华社连发三篇"刺激与改革之辩"系列文章后,在国内经济学界引起反响,特别是文章中批评"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的论述更是深深刺痛了那些创造"克强经济学"概念及对"克强经济学"三大支柱假说进行鼓吹的人。这一现象似乎说明,去年6月,"克强经济学"概念在巴克莱银行内部刊物《全球资本客户》上第一次出现只是某个知识分子灵光一闪的产物。这里有几个有意思的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