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功能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地域分工的专业化.产业集群梯度效应的发挥一方面是核心企业带动辅助企业在价值链上自发地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转向价值高、新的产业价值链的过程.产业集群的梯度效应促进了集群内部以及集群间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同时,产业集群的梯度效应能够突出地方的产业优势,实现城市地域分工的专业化,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东莞镇域经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的意义,分析了东莞通过镇域经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的障碍,并对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王燕妮 《当代经济》2014,(20):76-77
辽宁医药产业发展也与集群化密不可分,辽宁目前已形成以沈阳、大连、本溪、锦州、铁岭、丹东等多个医药产业基地和若干个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但是与国内众多医药产业集群一样,面临进一步发展瓶颈,本文分析总结了其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但当前我国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强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关键是探寻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整合创新要素,做出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基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主体的集群特征,构建了集群企业研发合作网络"三层次五要素"模型,并从网络链接和资源组织角度,分析了集群企业各类研发合作模式的特点及效应,探讨了辽宁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研发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龙冬艳 《当代经济》2006,(14):32-33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应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了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提出应从科学制定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强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分类推进集群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发展环境等方面,大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促进福建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振兴与崛起.科学合理的整合与优化辽宁沿海临港工业区建设中的空间布局是关键,建立"飞地型产业区"是解决辽宁内陆城市经济、交通、信息不发达劣势的重要手段.辽宁飞地型产业区需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核算、产业链结构、信息、行政管辖、劳动力、城镇等方面进行整合.建设滨海公路,对辽宁沿海港口、腹地进行重新划分,同辽中南城市群形成互动发展将促进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体验经济背景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强 《现代财经》2008,28(2):46-49
本文从体验经济视角寻求休闲需求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根源,分析体验经济背景下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特征,认为产业集群组织模式是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点探讨了休闲产业集群的增长极效应及其构建理念,并提出基于体验经济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构建要素.  相似文献   

10.
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正以集群化的趋势在全球蓬勃兴起,发展创意产业成为我国城市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植根于3T城市、政府法规保障、中介配套服务、产业链完整等特征,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导向,如特色品牌塑造、人才体系建设、创意氛围培植、政府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链整合等。  相似文献   

11.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5):853-856,861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甚至为0;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城市群结构不优,一体化程度不高,整体功能不强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辽西走廊地带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纽带,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其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意义重大。在充分研究辽西走廊地带的区域特征基础之上,分析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探讨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带城镇化发展战略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城市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两个方向选取20个指标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数学模型,根据脆弱性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个脆弱性类型,从城市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污染物处理能力等角度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比较明显,沈阳市脆弱性最低,阜新市脆弱性最高;辽宁省沿海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上低于其他城市,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恢复力对其脆弱性影响较大,而其他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受敏感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刘东勋 《经济地理》2005,25(3):343-347
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文章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2-2004年辽宁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从沿海、内陆地带角度对该省旅游经济差异特征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是总体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旅游集中度很高,且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梯度很大.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顾在浜 《经济研究导刊》2012,(18):166-169,307
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十一五”期间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二产业是拉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需要合理的产业分工;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朱海霞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7,27(5):747-752
在科学界定相关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可以通过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条件,集群的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集群中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以及集群的基本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入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是一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整合增效。产业集群是否能够获得非线性增长取决于有效的产业集群管理。从集成论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并从集成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出发,解释了产业集群的独特优势,由此引申出产业集群的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集群管理的基本对策,即简化集群环境、提高集群企业的质量,以及缩小产业集群与集群外集成单元之间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9.
为拟合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利用200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北京、天津为单核心或双核心的城市主导产业对外围城市关联产业以及高产值产业的扩散效应模型,分析得出3个结论:①首都对外围城市的回流效应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低端化,并制约首都高端制造业发挥扩散效应;②首都与区域内中小型城市发展差距大,使第二大城市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功能得到提高,并通过与首要城市的连结促进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城市产业发展;③回流效应影响主导产业向外关联性拓展,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仍需依托聚集经济,相同产业的大量集聚影响产业多样性,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外围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加速主导产业升级以及强化第二大城市中介功能,提升城市间产业协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大建港口、以港兴市"的口号下,辽宁省内港口同质化建设严重,重复建设了许多功能相同的码头。各个港口城市对海岸线进行了粗放型的开发利用,导致港口岸线资源的浪费。从辽宁省港口整合现状入手,分析其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港口群整合的经验,提出辽宁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为辽宁省优化沿海港口资源,提高港口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发挥港口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速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