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鼎城区1998年和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鼎城区规划实施期问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32hm^2;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644hm^2。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评估湖北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统筹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5年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分析了该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分变化和各项农业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对资源开发总体形势展开了评价。[结果] 2009—2013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14和2015年明显降低,但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人均生态容量。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草地构成了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体,且开发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小麦、稻谷、蔬菜以及各类畜产品和水产品,部分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结论]湖北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全省需要从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维持生态容量。保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尝试生态足迹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并以<武汉化工新城总体规划>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实例.计算得出:武汉化工新城规划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47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82hm2,人均生态赤字1.689 hm2.规划后生态需求增加,生态承载力降低,根本原因在于规划引起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可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手段,此项工作将补充并丰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目的:评价和度量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为制定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结论:对杭州市1995年~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表明杭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3491 ha增加到2002年的1.7709 ha,8年增加了31.26%,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6563 ha减少到0.6130 ha,8年减少了6.60%.生态赤字呈逐年递增趋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则呈逐年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在简要介绍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定量的研究了南京市1992-200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南京市生态足迹严重赤字,而且逐年扩大;根据相关性,建立了南京市生态足迹与人均GDP 、资源利用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最后,对南京市2002-2006 年的生态足迹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层次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生态位进行控制与协调,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生态位势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模型,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定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强度。通过对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建没将对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作为城市活动具体表现的土地利用也将随之变化,城市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增强,用地的职能分工日益明晰,突出表现在工业、居住和生态用地变化等3方面;为保证城市生态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朝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城市土地管理者必须在土地信息公开、城市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观念更新、土地法规严格执行等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人均生态足迹对宿州市生态形势进行评价,发现1997-2004年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快速发展过度消耗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危害,而2005~2007年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且态势平稳;并发现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是宿州市生态安全形势的表征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宿州市1997-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省(市)区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为我国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了我国省(市)区生态足迹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和规划的建议。研究结论:我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较为显著,为了提高其可持续性程度,应尽快开展编制生态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和动态度模型分析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咸宁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未利用地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林地增加量最大;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耕地;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78亿元.由此可知,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向林地转化,其次是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建设占用耕地所引起的负效应被退耕还林所产生的正效应抵消;全市及各县市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量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都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并走向平稳的趋势.经过实证分析,基于RS和GIS的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可有效解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