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2.
《技术经济》2015,(12):83-92
在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的理论框架下,构建并推导了半参数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环境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较大的区块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且局部区域的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呈减小趋势;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滞后效应,其中时间滞后效应为0.8850、空间滞后(溢出)效应为0.6517,两者的贡献差距达15.18%;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效应。  相似文献   

3.
《技术经济》2014,(8):76-85
基于非径向非意愿投入距离函数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采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煤炭非效率导致,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石油非效率造成;整体上煤炭非效率对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在样本期内逐渐下降,而清洁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1-2007年的基础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引起行业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obit模型回归表明,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外资进入有利于改进能源效率,企业规模相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避免了传统衡量能源效率的单要素指标的局限性。文章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作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经济产出、劳动力、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1997~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年的能源效率处于较稳定的位置,期间共有4年处于相对较优状态。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将全要素框架下的总能源效率分为经济型能源效率和环境型能源效率,并在经济与环境并重的前提下对DEA模型进行了设定,计算了2005—2011年期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能源效率及两类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在考虑环境的重要性后,样本省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下降趋势;环境保护的低效率使得中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值明显小于西部地区;河北、山东、四川和山西4省的节能潜力最大,4省的节能减排量合计占中国总节能减排量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8.
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逐步替代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是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表现形式,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将非期望产出纳入考虑,本文构建SBM模型研究2009—2016年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GML指数计算及各项分解值的变动可以看出:(1)考虑了环境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是新型制造业,这些新型制造业具备了带动和替代其他传统制造业的新动能;(2)基于GML指数的计算表明,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上升,而与规模有关的技术规模和规模效率在下降;(3)将SBM模型与GML指数结合分析,发现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累计变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处在线性趋势线上方的行业主要是新型制造业,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累计变动值更大,其有潜力在数年之后进一步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部分的新旧动能转换,且后续会有更多的转换发生。  相似文献   

9.
姜磊  柏玲  季民河 《经济前沿》2011,(5):140-149
目前研究中国能源问题大多集中在能源消费总量上,而常常忽视了入均能源消费量的问题。通过地图显示,可以初步判断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经济因素和能源资源禀赋因素。通过加权最小二乘(WLS)基准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能源消费成正比关系;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的能源价格抑制了人均能源消耗。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沿海能源资源匮乏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的地区的弹性系数较高;在25%-80%分位数段内,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基本相同;虽然市场化通过能源价格起到了调节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作用,但分位数回归的结果显示能源价格仍然是扭曲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10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度广东全省、4大地区、21个地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了其变动特征,并将21地市分为高效稳定、中效稳定、中效波动和低效稳定四种类型。用泰尔指数衡量广东省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差异。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了广东省各地市及4大地区的能源潜在调整量、节能潜力和单位GDP能耗变动。结果显示:2005—2010年期间,广东全省、各地区和各地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呈波动状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无确定性关系;广东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且以地区内部差异为主。最后指出:应在分析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市的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目标以及具体措施,不宜搞"一刀切"政策。  相似文献   

11.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化石能源过度利用所引发的能源安全、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主要目标。因此,根据多目标优化的原则,通过确保区域能源供需平衡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新能源替代缓解能源资源约束、完善保障机制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实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整体能源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以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为基本依据,通过对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并展开经验分析,探讨了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内在规律和现实可能性。本文还结合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要求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背景下缓解能源约束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过去那种依靠能源和环境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控制和减少中国碳排放、探索影响能源约束的因素、寻求缓解能源约束的途径已势在必行。通过构建模型对中国能源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确保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升产业层次、改进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能源贸易结构来缓解我国的能源约束,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经济和能源结构调整,21世纪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上升和对国外油气依存度的加大已是必然趋势。鉴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波动,能源问题又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点,有必要对我国能源战略与能源安全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分析荷兰《2011年能源报告》,可看出该国能源政策的要点是既要朝着低碳经济过渡,也要为保经济增长而适度使用燃煤和天然气;在巩固其在天然气领域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保持荷兰在西北欧能源枢纽地位。通过以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和智能电网为例,凸现荷兰在这几个领域里的独到之处,借以说明该国能源政策的产业技术背景。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低碳能源是领先世界经济的新机遇。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的目标,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重大。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的安全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能源非常短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严重不足,煤矿已经关闭,核能禁止使用,电力仍需依靠进口。据意大利新技术能源与环境委员会(ENEA)最新统计,2007年意能源对外依存度为85.6%,远远超出欧盟的平均水平。本文详细介绍了意大利传统能源的生产、进口及消费情况,同时对意大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加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加拿大在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还是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本文着重介绍了加拿大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发展战略、科技规划和科技行动、相关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有关作者的体会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转换的税制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促进能源转换尤其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应对本国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税收制度在促进这一转换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能源税制结构、优化税种类别、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加快能源转换。  相似文献   

20.
节能减排视角下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士杰 《技术经济》2008,27(11):45-49
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能使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及与环境保护协调的方向调整,这有助于加快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首先分析了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性;然后给出了包括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体系与优化方法体系的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体系;基于上述体系,采取征收环境税的形式来实现外部成本的内在化,对几种不同能源的效后发电成本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煤炭是经济性最差的能源选择,节能减排应首先从减少煤炭的开采与生产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