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个税递延方法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国际通行惯例。本文基于2013年河北省行业数据,构建了个税递延税式支出模型和替代率模型,对政府的财政成本和投保人的个人收益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满足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条件的人数占比达15%,按照动态增长视角考察,5年后会覆盖至96%人群;按照个人缴费工资10%且缴费限额为12 000元能够满足替代率10%的要求,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作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长率略高于税式支出增长率,经济发展中等省份财力虽有一定压力但可仍支撑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开展。提出了尽快开展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先行试点要发达省份和中等发展省份兼顾、增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要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个税政策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养老保险个税递延的税式支出模型和替代率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对不同参数假设下的替代率和税式支出现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商业养老保险的个税递延对财政收入影响小,政府较小的税收让利可使商业养老保险达到较高的替代率水平。本文认为应从国家层面,减轻商业养老保险的个税负担,积极推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发展,以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个人购买养老保险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本文首先基于历史数据构建养老金替代率预测模型,分析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逐年下降趋势。继而构建精算模型测算不同情形下达到一定目标替代率下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在此基础上就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缴费设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企业年金纳税递延制度和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即将破冰,本文从公平性视角出发,建立了一般均衡两期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缴费纳税抵扣上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纳税抵扣上限应该是企业年金账户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之和,而不是与企业年金账户个人缴费纳税抵扣上限相等。采取商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扣税上限和企业年金个人缴费扣税上限相同的方案,看似平等实则不公。  相似文献   

5.
李鹏  张子欣 《保险研究》2023,(2):90-101
本文利用养老金替代率等指标,构建养老保障水平测算模型,对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现有政策条件下,EET模式和TEE模式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保障水平都不高,不同收入、不同性别群体的养老保障水平有较大差异。两种模式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总替代率和净替代率随收入的提高逐渐降低,总相对水平和净相对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上升;男性的养老保障水平高于女性;对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而言,TEE模式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保障水平高于EET模式,高收入群体EET模式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更高,且收入越高,EET模式和TEE模式间养老保障水平的差异越小。政策调整模拟结果表明,提高缴费上限和领取年龄、降低领取税率有助于提升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因此,应继续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方案,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强化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持续推进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发展严重失衡,为了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提升养老保险替代率,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迫在眉睫,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也开始试点。在2018年个税改革后,目前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推行办法下,中低收入群体无法享受实际税收优惠,高收入群体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有限且过低。本文以替代率为基准,根据精算平衡原理构建模型,对扣除限额进行优化研究,试图测算出与新个税办法匹配且有利于多层次收入水平的消费个体享受实际税优的扣除限额。同时,本文还对不同扣除限额下开始购买保险年龄、个税起征点、个人收益率及初始收入水平这四个参数变化对实际税优额的影响做了分析,得出所测算出的扣除限额的确较现行扣除限额更为合理,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保险精算模型及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算表明:免税缴费率、缴费积累时间、投资收益率是影响养老保险替代率的重要因素,三者均与养老保险替代率呈正相关关系。在投资收益率较低的条件下,需实施较高的税收优惠政策才能达到既定的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之间的缴费积累时间差异导致了养老保险替代率结构呈显著的差异性,年龄越大及投保时间越晚,则投保者的实际替代率越低。为此,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应该考虑这些重要的政策变量。  相似文献   

8.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其本质是一种养老制度安排。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个人积极安排养老保障,对于减轻财政压力、化解人们的老年经济风险、满足人们退休后的不同层次的保障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成为最亮的明星保险话题。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第二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媒体表示,个人税收递延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主要实现模式之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国际上许多国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通过建立模型和算例,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优惠的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论证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利强 《上海保险》2011,(5):8-9,62
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的议题。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保监会,会同上海市研究具体方案,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正式确认上海试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主要实现模式之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在国际上许多国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本文借鉴了发达国家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通过建立模型和算例,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优惠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我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波 《理财》2012,(8):56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下称"税延养老险")可能于年内在上海试点。税延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家养老保险公司的专家目前告诉记者,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都是补充养老的主要渠道,如果国家有意将其推广,保险公司的产品支持不成问题。税延养老险最高每月1000元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个人缴纳的保费在一定金额之内可以在税前工资中扣除,而在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这和目前个人收入纳税后才能购买商业保险有所不同。相关报道中提及的上海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定位为契约型养老保险;产品形式分为万能型和分红型;税收递延模式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  相似文献   

13.
<正>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2018年4月2日,五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论界定,得出满足城镇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合意替代率下限为43.7%,并参考学界对合意替代率上限设定的建议,将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金合意替代率水平区间确定[43.7%,70%]。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分别测算出乐观情形和悲观情形下,参加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同组合时的养老金综合替代率,将其与合意替代率进行比较,进而找出三支柱体系下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水平区间。研究发现:低收入人群参加第一支柱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缴费必须达到一定年限,中高收入人群还需拓展第二、三支柱作为补充;参加第二、三支柱能显著提升养老金的综合替代率水平,且参加第二支柱比参加第三支柱对第一支柱的补充作用更大;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下的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区间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最后保持在[43.7%,70%]水平不变。以乐观情形下,退休年龄为60岁、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始终等于上年度全口径平均工资的“标准人”参加第一、二、三支柱为例,缴费年限在15~19年时无适度区间,缴费年限在20~25年时替代率适度区间从[43.7%,46.9%]扩大到[43.7%,68.6%],缴费年限超...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商业养老健康保障计划","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应借助这一有利时机,尽快推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其投资功能,构建养老、健康相关的全产业链。《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促进保险服务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薇  王保玲 《金融研究》2018,451(1):138-155
国家明确以税收优惠的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计划,并于2014年实施了个税递延政策。基于指标模型构建和数据模拟,本文对我国企业年金在个税递延政策实施前后的保障水平进行了比较,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考察了投资收益、工资增长、退休年龄和缴费比例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个税递延政策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在较大程度上低于政策实施前,但不同性别、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缴费比例的企业职工保障水平降低的程度有所差异。收入水平和缴费比例越高的男性职工,个税递延政策实施后保障水平降低的幅度越高,但对女性职工而言,这种影响要弱一些。进一步,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收益、延迟退休年龄和提升缴费比例等方法来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这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方向也一致。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峻,加快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成为迫切需要,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作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一部分,因其实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参保刺激性,已成为各相关会议和论坛的热门话题,试点呼声高涨,在这种背景下对试点过程提出了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账户的可携带性和特殊人群的关注等。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为方便纳税人理解,现对《公告》中主要问题解读如下: 一、《公告》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对支持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进行有益探索,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财税〔2018〕22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相似文献   

19.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计划的实施,考虑到其保障范围、人们的收入水平差距以及参与人是否还参与了企业年金计划等方面,存在社会公平的问题。本文借鉴德国个人养老保险计划和美国的IRAs计划,提出将企业年金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合起来,给予一个总的税收优惠额度,并对低收入人群给予补贴,鼓励其加入个人养老保险计划。  相似文献   

20.
个人所得税递延政策一直被视作撬动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有力杠杆,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贴现效用模型,认为对于理性消费者而言,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会提升终身效用,消费者具有购买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内在动力。但是,经验事实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消费者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自我控制认知偏差,时间偏好具有动态不一致性,其行为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偏好动态不一致性的条件下,消费者对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意愿和购买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发生何种变化,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二元心理系统假说”构建了准双曲线贴现效用模型,认为个体的短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会导致消费者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量明显小于时间一致性条件下的最优需求量,税收优惠政策的效果被削弱。通过个税递延优惠政策撬动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完善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在机制设计、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