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ML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增长动力以及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各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水平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通过收敛性检验的数据结果,13个粮食主产区不存在着绝对的β收敛,但均存在着条件β收敛,σ收敛基本上以2009年为界,2001-2009大多数粮食主产区呈现出发散性,2009年后基本上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现代化有着特殊的内涵,在"四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压力更大、要求更高。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年~2014年中国30省(市)农业现代化指数,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省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于其它省份。为此,应从增强制度创新力度、加强农民主体自身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推进"四化"协同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粮食生产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根据“农业生产风险程度大致类似”和“农作物发展方向基本相同”的原则,选择“粮食单产变异系数”等4个风险区划主导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全国粮食产地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北方主要产粮区的生产风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和非主产区水平。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既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又是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加快粮食产业强省建设成为江苏"十四五"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变化,江苏省在确保粮食产能与提质增效方面带好头、领好向,是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实现“增产”与“减碳”双赢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之义。为了揭示粮食主产区增产压力下的农业碳减排机制与路径,本文运用199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视角,对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开展实证考察。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设立粮食主产区虽然提高了农业碳强度,但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削减效应。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设立粮食主产区通过规模经营实现碳减排效应,劳动力转移对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设立粮食主产区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碳减排效应;规模经营与绿色技术进步具有协同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强化了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实现,而不是机械使用强度。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设立粮食主产区在山东、黑龙江、江苏、辽宁4个省份具有更强的碳减排效应。据此,本研究为探索设立粮食主产区碳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路径提供...  相似文献   

8.
粮食物流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新时代下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省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发展现代粮食物流迫在眉睫。本文通过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十三五”时期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创新和粮食物流安全三个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河南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高佳  杨宇 《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0):114-123
研究目的:探究东北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保护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研究期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指数极差持续扩大;(2)201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农业现代化因素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有显著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程度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需制定差异化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通过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定量比较,分析判断目前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28个百分点。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在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提下,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先行资本",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系统评估了2000—2013年中国28个省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分别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和"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PSVAR)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并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粮食主销区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而言,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了我国粮食增产;分区域而言,农业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粮食增产效应,表现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此外,农业基础设施使用寿命短,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增产效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主产区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主产区在中国农业生产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有利于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增长。本文运用1993—2007年粮食主产区13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公共产品投入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农村教育、农村电力、农村公路和农田水利等公共投入对农业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农村教育的弹性最高,农村电力的贡献份额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3/4的粮食总产量,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能,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起到重要引擎作用。本文结合全国粮食生产水平,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并得出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仓廪实”是中国人千年之梦想。现在,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997年即已达到400多公斤。粮食储备量占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演变,以期为新时期如何从整体上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了1978—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演变特征及三大主粮(玉米、稻谷和小麦)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变化趋势。基于省域尺度,对31个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系数分析了省域粮食单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8—198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单产的大幅提升,总产量持续增长。1986—1999年种植面积相对波动较小,由于单产的不稳定导致总产量波动较大。2000—2003年随着种植面积的短暂降低,粮食产量也整体呈降低趋势,这个阶段单产水平也不稳定。2004—2017年由于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共同作用,粮食产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产水平。玉米对产量的贡献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8—2018年各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天津等10个(市、区)的种植面积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其他地区或是面积扩大或是变化较小。相对种植面积,大部分省(市、区)的产量增加比例较大,尤其是主产区。(3)全国各地区粮食单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粮食主产区较明显,空间布局变化较小。全国省域粮食单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结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仍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新型城镇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度有利于区域甚至全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方法]以淄博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耦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2008—2017年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逐年增加,但一直处于次优水平,其中2008—2017年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逐年增加,处于次优水平, 2008—2017年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逐年增加,同时2008—2015年处于次优水平2016—2017年处于最优水平; 同时2017年淄博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均处于次优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相对于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低,其中博山区、桓台县、高清县和沂源县的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张店区的新型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处于最优水平,其他区县处于次优水平。[结论]实现淄博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程度,以核心区域辐射周边区县,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客观评价我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有助于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水平、短板和关键问题。参考农业部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的监测评价办法,根据数据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23个具体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并根据相关统计年鉴和统计网站收集了各省份2015年23个具体指标的具体数值。通过参考农业监测评价办法并对比国外发达农业国家的相关数据,给出了每个指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时的具体值,进而通过一个线性方程给每个具体指标的数值打分,最终计算出全国、各省份农业现代化程度总得分和排名及各一级指标的得分和排名。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的全国平均水平没有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程度,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传统农业大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97年以后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走低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形势更为严峻。受粮食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影响 ,1 998~ 2 0 0 0年 ,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连续 3年减少。农民增收难 ,主产区农民增收更难。为探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和吉林省农调队对榆树、农安、德惠、公主岭和梨树等 5个产粮大县进行了实地调查。这 5个县 (市 )是吉林省前 5名的产粮大县 ,在全国产粮大县中也排在前 1 0名。在此基础上 ,笔者结合全国农村住户调查的有关资料 ,对影响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粮食主产区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增产加剧污染?——基于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政策为切入点,将2004年全国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发现:①基础回归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化肥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尤其针对氮污染排放量;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述削减效应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即通过发挥粮食作物生产的规模效应以降低化肥污染排放量;③异质性分析表明,促进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有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应,进而实现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据此,本文研究为粮食主产区内不存在增产加剧污染的可能性提供了经验性证据,也为在粮食安全的目标下兼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