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已有关于“结构红利假说”的文献大多基于线性模型,但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阶段,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社会生产率的影响很可能是非线性的。本文基于2002—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并结合城市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成本进一步分析非线性关系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存在“结构红利”;产业结构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先逐渐递增后逐步减弱;分样本看,副省级城市或直辖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效应最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效率途径,而技术进步途径贡献不足。  相似文献   

2.
以税收和补贴作为切入点,考察制造业内部财政资源再配置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进而对其结构红利效应进行评估,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财政资源再配置,其中补贴的再配置尤为明显;补贴在制造业内部的再配置,显著促进了要素向生产率较高和增长较快的行业流动,符合“结构红利假说”的方向,而税收再配置的作用则倾向于是负面的;对体制性约束的考察表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以及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均有利于强化财政资源再配置的积极作用,并缓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劳动力市场整体供求关系逐渐从人口红利下的无限供给向人口达峰后的有限供给转变,由此提出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要求。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仍需消除制度性流动障碍,促进和保障农民工向高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和部门流动。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性思维,构建了人口流动通过影响创业生态系统要素进而影响区域创新创业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带来的总量和结构多样性主要通过影响区域的文化、资本和市场这三方面系统要素,进而影响创新创业活动。文化要素通过促进新知识产生、推高交易成本对创新创业起“双刃剑”作用;资本要素通过提升劳动力互补、增加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对创新创业产生积极影响;市场要素通过增大市场潜力、提高机会成本对创新创业起“双刃剑”作用。研究结论为区域各行业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尤其为面临较大创新创业挑战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甘劲燕 《价值工程》2019,38(20):59-61
我国面临着以人口红利为代表的低成本优势的丧失以及国际上的环境规制,这倒逼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人力资本是"新常态"的重要增长引擎,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依托作用。故本文试图通过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在全国层面,人力资本存量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为显著,中西部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不显著;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初等水平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我国仍需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制度背景,构建金融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以及制度距离影响金融集聚结构红利效应的内在机理,并以粤港澳大湾区“9+2”共11个城市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升级,但金融集聚结构红利效应的发挥存在边界,伴随金融集聚程度的由弱变强,金融集聚的结构红利效应将呈现边际递减效果;制度距离的扩大不仅对制造业升级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将通过弱化金融集聚的结构红利效应间接影响湾区内制造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据此,在重视金融集聚结构红利优势释放的同时,应合理把握金融集聚水平,积极消除金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8.
采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文化科技融合及产业要素区际流动对区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文化科技融合显著促进了本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且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空间交互作用显著;产业要素的区际流动亦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增强了文化科技融合对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生产要素及科技创新要素的区域配置、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话题。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文章基于广州市1980—2013年的面板数据,检验30年来广州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联动效应。结果显示:就业结构调整对广州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作用,广州产业结构升级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要加快广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加快提高广州劳动力素质和积极引导劳动力流动,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引发要素投入变化影响乡村产业结构的机制,并采用2001—2013年中国216个地级城市的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农业人口转移在短期对乡村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长期的投入要素替代效应有利于提升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乡村产业结构;(2)农业人口转移显著提高了农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但人力资本趋于恶化,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3)农业人口转移导致的相对劳动成本变化对东部地区影响更大,而中西部地区乡村产业结构受人力资本的制约更为明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注重人力资本回流和科技投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探讨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预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在劳动力流动程度的不同阶段研究税率结构变化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构建了征税方式转变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两地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模拟,采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流动程度的提高,在保持宏观税负不变下由增值税转为消费税的税率结构变化可以提升效率水平和改善公平状况。其中征税方式转变对于效率的正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公平的影响也由负转正,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研究创新:结合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进行消费税和增值税的税收扭曲效应差异机制的比较研究。研究价值:统筹协调税制结构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与税率结构优化,实现福利增进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西藏除外)的数据分析,借助数据模型GMM差分方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健康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数据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会助推公共投资和健康投资,挤占其他产业的投资空间,进而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生消极作用,但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增加政府抑或个人健康投资,均能有效削弱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消极影响,但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也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因此,一方面应紧抓“银发市场”时代机遇,积极扶植培育养老产业;另一方面要健全顶层设计,完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健康老龄化双重目标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决定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总体来看,全省的劳动力还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从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劳动力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劳动力产业转移,优化劳动力从业结构,是促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源源不断的劳动适龄人口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等,传统的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步减退,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把握时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一、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以2013年设立的7个碳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碳交易机制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法对碳交易机制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作出探索性回答。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对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倒逼”效应,效应大小因试点地区特征不同呈现差异性,其中,湖北省碳交易试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最大,重庆市最小。本文还发现,碳交易机制对促进技术创新、增加FDI流入具有积极作用,对国际贸易、投资需求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技术创新、FDI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投资需求的增加对产业结构升级起了阻碍作用,这可能与中国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有关,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启示在于,政府应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运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和环境,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合理利用外资,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Meta-RDM模型测度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将其作为衡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并采用SARAR模型验证了可达性提升对不同层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间交通可达性提升会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作用路径不同;可达性对普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提升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进而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的;可达性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促进资本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进而提升技术效率值来实现的。另外,财政支出占比指标会显著影响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利于普通城市的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中心城市的技术进步。在交通可达性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层级城市应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