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公司治理的内涵有两种观点:股东治理观点和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股东治理的观点虽然在英美占主流地位,但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已充分暴露出它的缺陷,而利益相关者治理更能代表公司治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企业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属于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所有,公司治理奉行股东至上。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只是公司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所有者,而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本文揭示了共同治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为例,部分地从财务角度对此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经济文献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主要是指增加股东的利益,在公司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审计也是如此。由此本文提出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公司治理不应该仅关注股东的利益,而应该同时关注全体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应该站在全体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上给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定位。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框架,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其宗旨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于公司治理效率,本文构建了一个公司治理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股东权益 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者和公司治理的主体,应当拥有一些基本权利,以确保能够真实而有效地对公司进行治理。股东的权利可以分为两种,即股东“自益权”和“共益权”。股东“自益权”是指股东为了自己利益而单独行使的权利,主要包括:按照出资比例分取股利或股息的权利;公司解散后的剩余财产分配权;股东查阅公司章程、股东会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质询的权利;对公司  相似文献   

5.
夏宁 《山东经济》2006,22(3):43-46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西方公司治理是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有私人股东主导、经理主导和法人股东主导三种模式。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国家利益至上、公司利益至上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三种模式。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应发展董事会主导的互动的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羽  李黎 《辽宁经济》2003,(3):14-14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于公司董事会的组成与行为——如何对公司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以及员工利益加以及时与全面的考虑,广义而言,也就是对公司所处的法律与商业环境的综合反映。各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与实现目标都不一样。英美法系国家更为关注股东利益的创造和增加。大陆法系尼以德国为主,除了关注股东利益外,还关注供应商、债权人、客户尤其是员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吴漠尘 《中国经贸》2014,(11):105-105
目前的新公司法反映出我国关于公司制度方面的改革发展前景,在发展上要将公司治理完善,还需要强化公司法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从立法理念,或者是制度设计方面,都要突破以前只局限原股东治理的结构。在注重股东利益时,还要不断加大利益相关人员的监督,以便利于公司的社会责任,并以监事会为核心,股东会以及董事会之间互相制约的内部治理,以各利益相关人员作为辅助监督,其外部治理为辅助,内外治理起到一个相互关联的新公司治理体系,新公司法比原公司法有显著进步,也为国内公司在治理方面提供出较为完善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股权集中的情形下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股东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侵占小股东利益,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源.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中,这种大股东侵害行为最为常见.控制权私有收益来源于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它是通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票权和经营权的控制来实现的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投票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布 因此,公司治理与控制权私有收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消除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先天性的问题,即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效用取向的不一致,从而可以用市场化的标准来检验公司的治理效率。本文通过对治理成本、治理收益的模型化分析,并结合股东、经理层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行为和效用变化,得出对所有股东而言,效用一致并可以达到最大,也就是治理效率可以达到最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尹德先 《特区经济》2009,242(3):303-304
公司治理是公司生命机体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公司治理取决于公司治理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和法律的视角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关注利益相关者等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矛盾,公司治理应坚持以公司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概述 公司治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设计,来合理地安排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股东、债权人、职工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则易出现内部人控制,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等相关主体利益受漠视等问题。究其原因,我国公司存在股权过于集中、管理层牵制失衡、股东监督职能缺位和缺乏实质审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曾琼 《理论观察》2006,5(4):138-139
大陆的公司治理结构突出了对物质资本所有权的优先保护和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优越地位,香港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以股东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大陆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总的来说是采取分权制衡原则,运用权力平衡原理,将公司机构分为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香港公司法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上采取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管理模式,侧重于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在公司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公司本身的内部治理,外部因素能有效作用于企业管理层并影响董事会的决议,从而改善企业治理中存在的舞弊行为和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防范财务舞弊的机制而存在,其概念一直在资本主义框架下稳定运行。然而,不同的国家条件下公司治理机制的运作有所不同。公司治理包含两大理论,即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近些年的实践表明,采用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英美公司的治理模式,其与欧洲大陆的治理模式的差别逐渐减小,更加倾向于关系投资模式。因此,以股东利益为主导,同时适当兼顾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治理模式符合未来的公司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依赖于其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分别是与股东治理和共同治理模式相对应的理财目标。共同治理模式是股东治理模式的异化,在现阶段我国条件尚不具备,所以中国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现实。  相似文献   

18.
何艳  张芬 《北方经济》2007,(1):143-144
完善的公司治理系统是保护小股东利益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对小股东权益保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文章比较分析了发达国家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模式中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公司内外部激励机制、政府管理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对小股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风险的日渐凸显,如何促进企业经营的ESG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不容忽视的潮流与课题。与ESG所倡导的“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不同,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经历了从相关利益者理论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争论与竞争,最终以股东利益至上为中轴,形成了一系列的责任追究与监督机制制度。回溯日本战后的公司治理制度发展,其经历了从相关利益者、股东利益至上主义到ESG嵌入的股东利益至上的转变过程,可以为我国ESG浪潮下的公司目的讨论提供有益启示。日本在营利性社会企业与双轮驱动的软法治理上,充分展现了其对舶来制度进行本土调适的过程与方法。我国有必要结合本土特点,探究是否可通过股东长期利益判断、企业负外部性责任等工具将ESG责任融入现代公司法理论之中,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二分法式分类是否会阻碍真正以社会责任为目的成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如何活用软法治理引导企业及驱动投资者开展ESG信息披露与投资。  相似文献   

20.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一)国有商业银行较一般企业涉及的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 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所要协调的主要是股东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就是要消除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降低代理成本,保护股东及其他相关利害者的利益不受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