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焦点。文章运用脱钩理论及脱钩分析模型,探讨了西北五省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脱钩关系的时间和空间演变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2003-2012年期间,西北五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的无周期性变化特征,与实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空间上,2005年碳排放与经济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而2009年、2012年脱钩空间呈现集聚的态势。脱钩程度区域差异显著,甘肃在2005年、2009脱钩状态最佳,而其余省份脱钩态势未发生明显的改善。引入中间变量(能源消费总量),得出西北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与以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对落后的减排技术发展有关。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区域重心法分析新疆人口与经济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人口经济不一致系数与偏离度指数,从不同空间尺度探究了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愈发明显,经济地理格局正逐渐演变为"北疆恒强,南疆愈弱"的空间极化格局。新疆分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性较弱,多为经济集聚滞后类型;分地州(市)人口经济匹配性差异较大,喀什、和田地区与其他地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五大子区域尺度下,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东疆地区人口经济匹配程度较强,南疆三地州呈减弱态势,天山南坡产业带与西北疆区域呈波动性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湖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处于空间集聚过程中,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模式。通过模型对经济空间格局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表明,湖南省县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HH型县域集聚区内部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作用有限,区域经济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HL型县域与相邻县域呈负相关,其经济发展剥夺了外围县域的发展机会;LH型县域获得高水平发展县域的辐射获得很快发展,有向HH型转变的趋势;LL型县域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明晰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理,协同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差异格局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驱动机理。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系统兼顾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各子系统共同影响着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进程,国土空间效率由城镇空间效率、农业空间效率和生态空间效率构成,旨在强调以最小的要素投入析出最大的综合效益。(2)高效率区以上海、重庆、武汉、长沙等为核心,呈现由内向外密度递减的多核心圈层结构,低效率区呈基底状连绵分布在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空间关联特征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各空间的关联主导类型存在差异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局部LISA形态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关联效应。(3)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受外部社会经济和区域本底因子的双重影响,外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推动效率提升,行政面积和地形地势等内部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率的变化。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且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对国土空间效率的共同驱动作用,推动区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识别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收缩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深入分析其经济效率和空间格局演变,探究人口收缩与经济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收缩区占比较高、分布范围较广,人口收缩的空间差异较大;经济效率呈现出以太湖为核心由内而外递减的分布规律。同时,根据人口收缩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总结五类人口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使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13—2015年中国31个省份林业经济效率变动状况。研究发现:中国林业经济效率总体上比较低,林业资源的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国林业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居中、中部最低"的空间格局。中国林业经济效率不高主要动因在于规模效率较低。对于高效率省份来说,林业经济效率比较高的主要动因在于纯技术效率较高。对于低效率省份来说,林业经济效率较低的动因分为三种。低效省份林业投入产出优化模式分为六类:产出增加型、劳动力缩减—产出增加型、土地缩减—产出增加型、投资缩减—产出增加型、劳动力和投资双缩减—产出增加型、劳动力和土地双缩减—产出增加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测度并探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研究方法:"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6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但仍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效率越低的区域其内部不均衡性越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集聚程度趋于加强;高效率均质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并出现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低—高关联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交界地区,高—低关联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低效率均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通过投入要素优化和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增,同时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县域作为中国最基本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导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中部地区安徽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定量分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差异及其不平衡性; 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描述2000—2016年安徽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动态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成因。[结果](1)2000年以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在显著,具有“阶段性”特征(缓慢上升期、快速上升期、平稳增长期),四大区域间差异及皖江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内部差异是研究期间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力。(2)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增强,县域经济局部形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集聚热点区,以及“宿州—阜阳—亳州”哑铃型塌陷冷点区。(3)资源禀赋差异、交通条件改善及区域发展政策是造成研究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主要因素。[结论]从制定扶持皖北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磊  姜海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10-18
研究目的:从国土空间开发优势区原理出发,探究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改进路径,提出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需求下国土空间开发强优势区治理模式的政策机制,为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理论演绎与分析。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开发强优势区是对传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思想的深化,是集传统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为一体的具备区域空间比较(主导)优势的一种空间(经济)单元,表现一种约束和引导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的专门化配置方案;在传统经济优势空间格局配置的基础上配以差别化政策体系,具有土地资源主体功能分工协作效率的比较优势,具备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改进的时代意义。研究结论:在综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理念下,加快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形成地域空间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强优势区治理模式,应构建以土地市场机制、政策(政府)调控机制、社群监督机制协同并进的国土空间治理政策(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胶济铁路辐射120km范围内的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胶济铁路交通经济带2000-2013年县域经济的时间演化趋势与空间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新世纪胶济铁路交通经济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显著扩大,相对差异明显缩小,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空间格局上,胶济铁路交通经济带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于青岛市与淄博市的部分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经济落后区主要集中于鲁中及鲁西地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闽东地区9县市区1969~2014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资料,应用桑斯维特法计算年蒸散量,从而求出年可利用降水量。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年降水量和年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6年来闽东地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西北部山区降水多于东南部沿海;而年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大趋势,东南部沿海蒸散能力大于西北部山区。对近46年闽东9县市区年可利用降水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分解(EOF),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个主要特征向量和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代表了闽东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97.61%)显示闽东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最主要的分布特征,呈现西北部山区向东南部沿海递减的空间特点,即内陆山区可利用降水资源比沿海更为充沛,在时间上呈略增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占总方差的0.96%)反映出闽东东部与西部县市呈现反相变化的分布特征,近46年发生东多西少的频率略高于东少西多,但不显著;第三模态(占总方差的0.58%)反映出北部与南部县市呈反相变化的分布特征,近46年发生北多南少的频率较高于北少南多。闽东地区年可利用降水资源具有典型的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全区域型分布加上东西型、南北型两种扰动分布的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分异规律.结果显示:垦利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86-2003年期间有几次波动:1986-1990年基本保持不变,但保持较高水平(0.6961),1990年之后逐渐收敛,1993年达到最小值(0.6862),之后逐步升高,至2002年达到最大(0.6965),之后略有下降并趋稳定.信息熵在空间的分布以东部沿海的红光办事处和市畜禽场的信息熵最小,而垦利县城及以西地区,包括垦利镇、高盖乡和胜坨乡的信息熵较大.根据同期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影响信息熵变化因素,并建立信息熵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依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等角度入手,分析了1997~2002年吉林省41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指出与自然地理地带性相似,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为明显的东、中、西部地带,每个地带内的县域经济特征鲜明;分析县域经济地带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出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条件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县域在空间地理形态上是城镇与乡村连接点,通过分析贵州省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对统筹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贵州省乡村空间分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其乡村空间发展水平,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结果 从贵州省乡村空间发展水平的Moran象限分布来看,村落保护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加强,乡村空间发展的高水平县域聚集在以贵阳为中心的白水河谷地区,该地区资源丰厚,利于集中发展。低值水平区聚集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和黔东南的黔南州,该地区多为山地和丘陵,城镇化发展水平低,部分县域交通条件较差,乡村贫困化呈现出东部、南部、西部高,中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 贵州省县域乡村生产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其空间布局呈现较强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状态,揭示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作用机制,为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特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参数统计估计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评价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指数计算,从时空角度探讨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水平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率间的耦合关系相对较低,且空间角度存在东中西梯度递减与城市规模递增的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相同因子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二者的耦合作用存在“U”型曲线的阶段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结合信息熵、锡尔指数统计方法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中国膳食虚拟水消费的区域特征,得到主要结论:(1)东、中、西部的膳食虚拟水消费结构均衡度略有上升,东部地区的膳食虚拟水消费结构更趋多元化,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各类膳食虚拟水消费结构差异对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基本稳定在一个数值上,且上下波动;东、中部地区植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的贡献份额呈下降的态势,西部反之,相比之下东、中、西部地区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的贡献份额逐步增强。(3)根据冷热点区变化,发现中国膳食虚拟水消费的空间总体格局没有明显的跃迁,消费热点一直分布在东南沿海,而冷点区域同样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空间关联度在提高,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态势增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中,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人均GDP,驱动因素表现出过渡性、空间分异特征,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和人均GDP的变化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影响从高值区向东西两侧递减。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应处理好粮食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此外,统筹考虑自身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状况,发展一定规模的草畜、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县域,注重产粮大县的建设,政府政策、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保障产粮大县以及粮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分析了江门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江门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四带三轴双核心"的区域主导产业布局与该区域功能定位,并指出建设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现代化农业休闲旅游基地、农产品现代物流基地以及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对未来江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大斑块低密度分布和小斑块高密度分布的景观格局;但是从整体来看泽普县近10年来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局部有聚集趋势,尤其是在海拔适宜、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集中趋势更为明显。[结论]农村居民点居住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但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条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程度和集聚格局,基于2013年Landsat TM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的空间统计方法定量描述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左右江革命老区耕地破碎化综合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破碎化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程度由高到底的指标有:破碎化综合值斑块密度聚合度连通度,空间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斑块平均最邻近距离;表明耕地破碎化空间分布具有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平均最邻近距离。LISA聚集图表明,H-H型集中分布在区域东部,L-L型主要分布区域西部,而H-L型分布于西南部。该研究对土地整治、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