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江苏省地级市区、县(市)1999、2007及2016年的城市化率数据,结合腾讯点位大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江苏省各县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人口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9~2016年间,江苏省南北城市化差距逐渐增大,大致遵循南高北低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江苏省县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由分散变为集聚,高—高集聚主要为苏南地区,低—低集聚主要为苏北地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人口热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研究有着实际性的借鉴价值。文章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对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苏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要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目前处于明显落后阶段,而旅游资源开发状况良好的苏南地区仍然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为均衡江苏省各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提出大力开发苏北地区主要星级景点,提升苏南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地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路政进行布局、利用新媒体打造与游客互动的平台等对策,旨在为江苏省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根据开发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协调关系,判断江苏省县级单元的空间开发合理性状态。研究方法: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可达和生态约束3方面因素评价江苏省空间开发适宜性,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度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率。研究结果:(1)空间开发适宜性方面,高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和南京,中适宜区域位于苏中地区和苏北地级市、县(市)的城区,低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苏北的非建设用地上;(2)空间开发效率方面,综合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高效率县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区域,规模递增仍然是苏北和苏中地区投入产出的主要特征,但其建设用地投入存在冗余现象;(3)匹配关系方面,开发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效率协调类型以苏南地区的"HH"型、苏中地区的"MM、MH"型和苏北地区的"LL"型为主,高适宜区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开发强度。研究结论:江苏省大部分县市(区)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开发效率是基本协调的,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开发过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在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性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经济增长、农民收入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入地区间和低收入地区内部文盲半文盲差异较大,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差异次之;高收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000元,受教育水平可提高0.32年,低收入地区可提高0.68年;私人教育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弹性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5.
以2004-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环境和工业面板数据为基础并建立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工业结构多元化指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结构多样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规制对苏中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影响最大,对苏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影响比较稳定,对苏北地区工业结构影响较小;环境投资对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有积极效应,环境费用对工业结构调整有抑制效应。从区域尺度看,环境费用对苏南、苏中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对苏北具有负向驱动作用;建设项目"三同时"对苏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对苏中和苏北具有抑制作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有促进效应,而对苏南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分析江苏省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文章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横向比较对象,以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为纵向分析的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地级市农业竞争力水平;结合空间插值效果图,分析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变化。[结果]江苏省农业竞争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无锡市、常州市农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有所下降;苏北地区农业竞争力高于苏南地区且差距增大,地域分布呈现两极化集聚的态势,逐步形成苏北地区农业优势地带与苏南地区农业弱势地带。农业资源禀赋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经营主体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江苏省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结论]苏北地区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地区农业竞争力;苏南地区的首要目标应是确保农业资源量的稳定和质的提升,保证农业竞争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省盐城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从农村人口基数看,全市农村人口近600万,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5%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到1/5。从土地资源看,盐城土地面积、滩涂面积均为全省第一。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总量在苏北领先,但与全省和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仍有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一、开拓西部农村市 场面临的问题   (一 )农民收入增速较慢,人均纯收入绝对水平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1998年西部地区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501元,较 1980年增长 8.0倍,年均递增 13.0%。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这一时期内其增长速度分别为 15.3%和 14.2%。再从农民人均收入的绝对水平看,首先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农民, 1998年西部地区的十省市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 2000元以下;其次,西部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巨大, 1998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15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 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称农村低收入户系指其“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同期平均水平的农户,其隐形负担是指除依法负担外,一般农户所不具备的负担部分。笔者根据江苏省设在如皋市的农民负担监测点所在乡村1995年农民收入与1996年农民负担的情况及有关调查资料,其隐形负担的主要表现有:一、因其“纯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而带来的隐形负担。按照国务院《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搬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是确定(计提)农民负担的依据。而“人均纯收入”既是一个相对数,又是一个平均数,以平均数确定负担,其结果往往是低收入的农户为高收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在京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继2010年之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将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正>围绕江苏省提前完成新一轮脱贫目标任务,2016年江苏省海门市将扶贫增收工程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首,加大实施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力度。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0元贫困线标准,海门市"十三五"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数为8073户,13529人。2016年,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实现所有建档立卡户中2465户脱贫,4080名低收入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脱贫率达30.16%。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近15年的江苏省农业统计资料,分析江苏省蔬菜生产比较优势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历史演变规律,为蔬菜产业结构优化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生产规模优势指数、生产效率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蔬菜生产比较优势。利用GIS技术对农作物比较优势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1)近年来江苏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高的4个市从高到低为徐州市、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最低的4个市从低到高为淮安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 (2)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属于空间随机分布; “高高”型的高值聚集区包括丰县、沛县、大丰区、东台市、无锡市区、苏州市区、吴中区,“低低”型的低值聚集区包括宝应县、高邮市、金湖县; (3)近15年来江苏省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 与2002年相比,2017年苏南地区的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整体提升幅度较大,苏北地区、苏中地区的大部分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则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建议江苏省苏北地区蔬菜生产的侧重点是规模化,重点布局徐州市蔬菜产区,并在宿迁市、盐城市适当发展蔬菜产业; 二是苏南地区蔬菜生产的侧重点是精品化,重点布局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蔬菜产业; 苏中地区蔬菜生产的侧重点是特色化,南通市要衔接好上海市的蔬菜市场,扬州市、泰州市重点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生类蔬菜。  相似文献   

15.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将城镇建设用地和经济效益两者结合,对江苏省1998—2008年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局部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城镇用地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区域差异统计分析(变差系数、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结果: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所提高,存在南北分异特征,地区间差异不断降低;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转移;县市区层面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苏南地区主要表现为高值集聚,苏北地区表现为低值集聚。研究结论:区域差异统计分析与ESDA方法相结合能揭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现状及演变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于2009年提出了"打造全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目标.两年来,武进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积极探索具有武进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201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5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98:1.  相似文献   

17.
按照江苏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淮安市淮阴区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11年8052元的基础上翻番,达到16104元,年递增率必须在15%以上.据统计,2008年到2011年是淮阴区实施"三大攻坚"工程的突破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率也仅为11.5%.换言之,从前几年的收入增幅分析,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存在一定难度;再从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占据农民收入主导地位的粮食生产已经"九连增",粮田又是逐年减少趋势,单靠粮食增产增收上升空间不大;农民外出打工主要从事的两大行业:建筑业还算平稳,但制造业面临增长乏力,工资性收入增收也不乐观.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种植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2001~2011年江苏省77个县市种植业总种植面积及6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 用产业集聚方法中的重心移动法、区位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对江苏种植业整体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种植业重心快速向西北方向移动,集聚程度逐年增大,苏北、苏中、苏南种植 业集聚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运用上述方法分析6类主要农作物(小麦、稻谷、玉米、棉花、油料、 蔬菜)2001~2011年的重心演变轨迹、集聚程度和高值集聚区作具体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棉花,其他农 作物重心都快速向北移动; 6类农作物基尼系数都大于0,说明都存在集聚现象;高值集聚区在苏北都有分 布; 6类农作物在2008年地理集聚显著。并且具体阐述了6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在分析集聚的基础 上,从物质装备、效益、政策3个方面论述了江苏省种植业集聚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和产业政策评价的一般方法,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一体化五个层面构建包含18个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实证测算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农村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苏省市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整体呈现由苏南、苏中向苏北梯次递减的区域特征;苏南地区的南京和苏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最高,苏北地区的宿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三农”中心工作和最大的民生实事,坚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让农民多渠道增加收入,确保农民生活随着经济发展而更加富足。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460元,比上年增长17.2%,白2000年以来连续十二年名列江苏省县(市)级前茅。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327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工资性收入为9108元,增长11.1%;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072元,增长17.5%;财产性收入为998元,增长10.5%;转移性纯收入为1092元,增长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