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承认贫富之间存在差异钱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要是大家都有钱了,那钱也就不值钱了。正因为有了贫富不均,钱才发挥着作用。想成为有钱人,就是因为这世界上有着太多无可奈何的穷人。要想成为富人,我们就应该牢记这样一个事实,即“富人永远不会变穷”。因为富人是在贫富不均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富人永远属于富人的群体,穷人则永远脱离不了穷人的圈子。某些人有时却能够越过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巨大障碍。他们或许从外表上看去更像穷人,但却一副富人做派,即使排在富人之尾也无所谓。有时候,位列富人之尾比起做穷人之首可能更不像富人,但他们仍宁愿进…  相似文献   

2.
富翁的思考方式有什么不同?啥样的人能暴富?《财道纵横》初步归类为17种:第一,富人相信“我创造自己的人生”,而穷人却只相信“一切命中注定”。第二,富人玩金钱游戏要“赢”,而穷人玩金钱游戏只想“不要输”。第三,富人下决心要维持有钱的地位,而穷人只是想要有钱。第四,富人从大格局思考,而穷人却自我设限。第五,富人专注于机会,而穷人专注于障碍。  相似文献   

3.
贫穷正在被世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很多文章都在估量中国社会因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其基本观点是中国社会的财富高度集中,穷人太穷太多,阶层的差距产生生活的隔离和心理的不平衡,以致形成了一个世人深信不疑的说法:“仇富心理”。于是,每当有某种极端事件出现,人们就把原因归结到这种社会心理上。而中国穷人的另一大特点还在于,他们正在被世袭。走过旧体制的一代穷人已经老了,他们除了等待社会给予最后的体恤外,再也提不出要求了,他们即便是有“仇富心理”,也不足以构成现实的忧虑。那么最值得关心的,应该是“第二代穷人”与富人的对立。所谓第二代穷人,是指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穷人区”、“富人区”是近期的一个热点争论话题,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任志强在一个会议上公开表示,中国有“穷人区”“富人区”很正常。其他几位在场的房地产大腕对任志强的观点也很支持,认为“富人区”不可避免。可见在很多开发商眼中,穷人就应该与富人分开居住。那么假设这些开发商的观点是正确的,真将城市分割成几大“穷人区”和“富人区”,最终受益的会是哪些人?又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有趣事呢?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2010,(3):93-93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穷人阶层的“仇富”心理愈来愈严重,对政府也有抵触情绪。为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富人增税,提高奢侈品的售价,给穷人增加福利等,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穷人阶层的仇富心理愈来愈严重,对政府也有抵触情绪。为缓和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富人增税,提高奢侈品的售价,给穷人增加福利等,但收效甚微。有一天,一家电视台分别播出了关于富人和穷  相似文献   

7.
《乡镇论坛》2006.2月下半月刊,转载古古的《穷人缺什么》一文提到“穷人最缺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之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为此,特写此文,以示商榷。1、财富是衡量穷富的标准,穷人之所以穷,本身就是缺钱!否则就不称之为穷人。由于缺钱,穷人把钱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这是必然的,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钱不仅对穷人是个巨大的诱惑,对一般人、对富人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富人为什么富?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有钱嘛。难道不是钱的诱惑使其成为富人的吗?2、由于穷人先天性营养不良,缺钱——这是穷人致命的弱点。无钱,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寸步…  相似文献   

8.
穷是一种切肤没齿的感受,富是一种矜持倨傲的状态。穷人赞羡富人积累财富的结果,却忽略了富人通达财路的智慧。“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这是一个到中国讲犹太商法的日本学者的观点,当时觉得很有点意思。这个学者名叫手岛佑郎。讲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搭建。到今天,身边耳畔边,这样的呼声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有一种理论,说企业家有原罪。我认为这个理论非常有害,它是一个清算的理论,是准备要清算我们的企业家!我们好不容易有25年的平稳,如果再搞一个清算,前途就完了。他们不但没有原罪,而且在逐步的改革中建立了伟大的功勋,我们要保护富人!为什么要保护富人?因为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可能变富。如果打倒了富人,这个国家就没有富人了,就变成穷人国了!”在8月的一次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常想,如何让一个社会有更多好人?如何让富人们拿出更多钱帮助穷人?如何让更多人信服我是“全国道德模范”?现在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恐怕还要再加上一个“文化”的变量。这是我近期读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后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11.
谈资     
A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中国一定程度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但是从一  相似文献   

12.
5月24日,新浪网引《新京报》文章: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表示,中国一定程度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如果把此话套用在中国房地产上,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房价让穷人愈发买不起房,而房地产商从房地产暴利中获得更多暴利。  相似文献   

13.
石头汤     
《人力资源》2007,(10):77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相似文献   

14.
“富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临终前的一句话,现已成为100多年来美国富人的信仰和做慈善事业的驱动力。卡耐基在比较了三种使用剩余财富的方式——传给家族子孙、死后捐给公用事业、由财富的主人在生前妥善处理后认为,第三种方式是最应该  相似文献   

15.
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是这样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要饭越是要得着,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邻人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富人说咱试试看。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你自己去谋生,干点什么吧,别在这要了。那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民间借贷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富人以民间借贷形式向穷人发放“驴打滚”高利贷,民间借贷成为富人向穷人大肆盘剥的重要工具,而穷人也因借高利贷而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甚至成为永远还不清的“阎王债”。著名歌剧《白毛女》第一幕,就描写了农民杨白劳借了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而无法偿还,被逼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解放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民间借贷打入冷宫,民间借贷一度被视为非法,农村居民需要借贷,只能去找农村信用社;城市居民需要借贷,只能去找城市信用社。然而,不管是农村信用社还是城市信用社,借贷都是…  相似文献   

17.
“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只替富人建房。”“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20年以前不会出现泡沫!”“买卖有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有人说他仗义执言,也有人骂他强词夺理;有人说他是条汉子,更有人将他斥为奸商;有人可能不知道华远房地产,但“任志强”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时在中国富人圈和穷人圈引起共鸣的三个字。当然,不同之处在于富人与穷人投射到这个名字上的感情是有天壤之别的。可恨之人必有可爱之处,反之亦然。你说微软搞垄断,但比尔·盖茨可以连续N年坐庄全球富豪慈善榜;你说索罗斯是第三世界国家…  相似文献   

18.
易水 《中外企业文化》2011,(11):I0020-I0021
l,穷人喜欢消费,富人关注投资。穷人得到一只鸡、会把鸡炖着吃了,富人会让鸡生蛋,蛋再孵鸡。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让钱生钱。一般富足(10万-100万)的美国家庭只有20%的收入来自投资活动,而超级富豪(500万以上)的收入有43%来自于投资活动。这就是穷人和富人对金钱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2009,(5):110-110
当真正产生了富人阶层,富人的“富”而不是负数的“负”,商业社会也许能回归正常  相似文献   

20.
幽默     
1、那个女人是谁一个富人想要帮助穷人。但他不认识一个穷人。一天,他在市场看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显然很穷,所以富人邀请他们到他家住三个星期。这对夫妻非常感动,连声道谢。富人的家非常豪华,到处有仆人为这对夫妇提供可口可乐、上等白兰地、香烟、杂志、书……这种舒服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星期。一天,富人看见老头独自一人坐在花园里,喝着仆人送来的饮料。“过得怎么样啊?”富人问道,“非常好!”老头答道。“真的很好吗?没有什么问题吗?”“是的,每一件事都非常的好,可是有一件事我却不明白——和我住在一起的那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