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和《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创新性地构建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为一级指标的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评价体系,并且对小兴安岭地区进行了评价,得到小兴安岭中部地区、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南部地区的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分别是62.23、60.19、57.95和54.14,说明小兴安岭中部地区的森林比其他地区的森林有较高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建议在投入森林建设资金时,应对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较高的地区倾斜,以利于推进小兴安岭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三大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全国各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西藏的人均生态足迹为盈余外,其余30个省(区,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为赤字,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足迹与其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都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距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生态足迹大,生态赤字也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严酷,自然资源条件差,资源利用效率低。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多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也日益突出。为缓解人与自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尖锐矛盾,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生态移民计划。生态移民政策旨在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搬迁到宜居地区,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西北地区拥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因此,本文从草地生态资源、水资源、森林生态资源、耕地生态资源以及地区生物量等方面总结了生态移民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后续生态移民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生态修复对西部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一个极端受损的生态系统,对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对西部经济的影响,探讨了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是我国生态脆弱带,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形成是由人类活动诱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作用、不断恶性循环的结果。其中地理环境条件构成了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因;人口急剧增加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构成生态退化的社会诱因;政策的负面影响是生态退化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市化给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也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率先突破领域,而构建生态补偿与生态协同的区域合作机制是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基础。现阶段,已有的京津冀地区合作生态补偿实践存在着诸多难点问题。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和社会公众参与的京津冀地区协同共建体系,同时提出了建立区域生态补偿与生态协同机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思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加强西部地区生态治理力度。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整合林业资源,完善环境治理方案,保证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治理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移民是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涉及面广、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区域人地关系协调活动,对于杜绝人为活动破坏、建设地区生态屏障、改善生态恶化地区人口生活状态、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就以祁连山保护区的天祝县为典型个案,分析了政府作为生态移民这项社会活动的主导者,所面临几个复杂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政府要做好生态移民,应该重点做好移民资金、移民方式、移民后续安置以及移民政策等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辽宁省各地级市和典型城市县(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PS)进行了计算,从市和县两个空间尺度分析了辽宁省开展区域生态补偿的优先领域和补偿机制。结果表明: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朝阳市应该率先获得生态补偿;对沈阳、大连、抚顺、朝阳4个典型城市中的各县区进行生态补偿优先级核算,4个城市中市区的补偿优先级均为最低,说明市区是生态系统服务的输入和受益地区,而周围县市的补偿优先级较高,是"生态输出"地区,其中新宾县的生态补偿优先级最高,应优先享受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退化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西部是我国生态脆弱带,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形成是由人类活动诱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作用、不断恶性循环的结果。其中地理环境条件构成了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因;人口急剧增加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构成生态退化的社会诱因;政策的负面影响是生态退化的制度诱因。  相似文献   

12.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区及其特点,强调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研究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演进趋势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有利于厘清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农村生态宜居发展水平的内在机理,对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并结合非参数估计中的Kernel (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了考察。进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考察了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地区差距。[结果](1)大西北、黄河中游以及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两极或多极分化趋势明显;(2)农村生态宜居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地区差距,但总体上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3)对于地区内部而言,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地区的差距最小;就地区之间来说,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最大,大西北与西南地区间的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差距较大,西南与长江中游地区间的最小;贡献率结果显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始终大于地区内差距的贡献率,地区间差距成为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结论]未来乡村振兴对于生态宜居的建设在关注地区内部差异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寻求区域间差异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冀西北(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是河北省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移民问题成为生态恢复的关键所在.现有农村人口现状,在移民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障碍,如文化素质障碍、转移成本障碍、政策制度障碍等,针对这些障碍对移民途径和促进移民对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趋严重,生态需水问题日益引起生态学、水文学、农业气象学等领域科学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该文分析了国内外生态需水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审视和提出了生态需水的概念,认为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功能水平或者维持在某一动态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水量;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生态目标,生态需水量及其阈值不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及植被恢复与生态需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活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主体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地评价森林生态安全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建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中部地区2005年、2010年、2015年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评价期内该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良好状况且提升稳健,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北部省份(山西、河南)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较佳,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森林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南部省份(湖南、江西)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有待提升。[结论]评价期内森林生态安全状态提升较为缓慢,且省份间存在较大差别;河南、湖北、安徽3省承受了较大的森林生态安全压力;单位GDP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普遍偏低,成为阻碍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响应的主要因素。中部6省森林生态安全提升重点应在于减轻人类活动对森林环境的负面干扰,增强森林的营造、管护力度。  相似文献   

18.
将水源地保护和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2种方法结合起来,在测算水源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时,将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列入补偿范围,扣除水源地不放弃发展引起的对下游地区的补偿。结果表明,文中测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因为存在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的情况,低于常见的根据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确定的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模型的尝试性改变减少了补偿数额,降低了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积极性,但是考虑的内容更为全面,同时也对水质监测和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山区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人地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有利于其它生态经济系统的巨系统。西北山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许多问题,对祁连县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研究,运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生态足迹方法对该县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发现该年经济发展在其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对该县在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生态减贫源于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的脱贫攻坚实践,逐渐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社会的三维协调发展路径,形成了生态减贫的实践逻辑。这三个维度的失衡是实践中生态保护激励不足、生态产业质量不高、脱贫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需要继续推进这三个维度的机制优化,更好地发挥生态减贫的生态、产业与社会效益,助力民族地区全面绿色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