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当·斯密在倡导自由放任的同时,提出了一整套宏观调控措施。研究其宏观调控思想,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机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鑫 《企业导报》2012,(22):244-245
阿玛蒂亚·森是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是森成功的重要原因。索罗也不无公允地称森为"经济学的良心"。而森也被称为"当代的亚当·斯密",因为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超常的激情使我们回到了永远也说不完的亚当·斯密,因为他以"接着讲"的方式在斯密的基础上"重建"而非"开拓"了经济学的伦理层面。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手”与市场经济规则张晋林(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市场机制作用的代名词。斯密认为,具有理性时,经济人的行为是受自我利...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人假定1.经济人假定的含义经济人假定的完整思想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阐述的。亚当·斯密认为,自利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内在动力。他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相似文献   

5.
资本保全主要是指在保持投入资本完整即足额补偿成本的基础上确认收益,它是会计上核算成本、确认收益的理论依据。一、资本保全理论研究的现状资本保全理论的形成是受到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将收益解释为不侵蚀资本可消费的数额;约翰·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将收益表述为在期末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这些早期的关于收益内涵的论述充分揭示了现代资本保全理论的思想实质。令人遗憾的是,现代资本保全理论并没有深刻理解亚当·斯密和约翰·希克斯关于资本保全思想的论述,而只是对他们的成果在浅…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留下了两个看似矛盾的思想主题——"利己"与"利他",这就是"亚当.斯密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企业家精神内涵的丰富有很大的意义。辩证地来看待,"利己"与"利他"是可以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给我们留下了“斯密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多,我个人认为斯密思想从人性的“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出发,用“看不见的手”来协调“利己”和“利他”的关系,阐述了主观上的利己主义必然会导致客观上的利他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劳动分工不是一个新的论题,我们的前人早已看到了分工的重要性,分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分工理论,现在读来其思想的闪光点依然为我们所见。本文引入斯密分工理论,结合现实,提出新时代的分工思想,对建立社会劳动和谐分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企业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对组织进行分工。因此,企业在设计工作任务时,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使这些任务尽可能的简单,并且分派一些简单的人来完成这些简单的任务。所以,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其实就包括了一个基本的假设:给简单的人简单的任务。这个假设的本质就是把一个个完整的流程完全割裂为许许多多简单的工作,再由一些简单的人来完成这些工作。但问题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线的增加,这时,企业就不得不再雇佣一些简单的人做其它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几经发展、演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管理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算起也有近100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市场"和管理史学家艾尔弗德·钱德勒提出的"看得见的手--管理"的理念阐述中国制造业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促进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一个世纪之...  相似文献   

13.
18—19世纪的经济学家给人们的典型印象大概是这样的:坐在幽静的书斋里,紧锁着眉头,一页一页地谱写着篇幅浩繁的巨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是这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土地增值税的几点看法陈建祥土地增值税就是指对土地增值额的课税,其实质是对土地收益或者说是对“地租”的课税。对地租课税的理论源于18世纪中期法国重农主义创导者揆内(F·OUSNAY)首创,继而被亚当·斯密(A·SMITH)、约翰穆勒(J·s·MIU...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汝莹  符蓉 《四川会计》2003,(5):14-15
“收益”是使用频率很高的经济术语,长期以来,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学家那里,对它的认识与理解存在颇大差异,并由此带来不少实践问题。正确揭示收益的经济学内涵和会计学内涵,赋予它正确的含义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引入全面收益理论,这是提高我国企业整体收益水平和收益质量的关键。1.经济学“眼”中的收益经济学家中最先提出收益概念的是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就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紧随其后,许多经济学名家进一步完善了一般收益…  相似文献   

16.
选取麦氏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对整体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金融发展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但我国整体金融发展并未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自我加强的“惯性”,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它均不是金融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方 《企业活力》2006,(2):72-73
<正>一、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来源的探讨由来已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曾把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成长动力归结为分工带来的效率能力,但忽略了企业内在生产能力的不同;制度经济学看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不能解释相同治理结构 (如股份公司)的绩效差异;以迈克尔·  相似文献   

18.
李文忠 《会计之友》2006,(29):44-45
本文受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启发,对企业作业管理中的作业链长度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适度细化作业可提高企业效益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简要分析了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及需注意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收入差距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这一差距的具体原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不尽相同.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共同的因素,而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协调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1985~2006年全国的数据运用了计量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指标选取和计量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张露 《企业导报》2014,(6):18-19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十分不利的。城乡差距扩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差距扩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从制度和资金供给量上化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政策歧视,还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