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衡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需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围绕"两业"联动为中心推进"两业"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的整合、积极扶持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构建物流业和制造业协调模式、制定联动发展扶持政策并积极落实等方面提出衡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与物流业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两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的发展。当前,衡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薄弱,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数量很少;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信息沟通不畅;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亟待优化等。衡阳市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措施扶持本土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信息平台,理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优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以此促进衡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更好更快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针对宁波市制造业集群及集群物流的特征,提出了该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的协同采购平台模式和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并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品牌》2015,(10):252-253
凭借"双业联动"提升服务业对物流业的需求,进而使得物流业不再单一依靠制造业的需求,这是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促进、推动发展的解决之道。本文综合分析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之联动发展的大趋势,深入分析当前物流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双业联动"的合作模式,从而提出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背景下的物流服务效率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互动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有利于推动物流服务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文章首先应用核心竞争力、协同效应、共生等理论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产业互动对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可以有效促进物流服务创新并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共同发展。最后,基于产业互动提出了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模式,包括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实施全程供应链管理、发展产业物流,并提出了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极高,物流技术创新不仅关系到物流企业的成长与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也深刻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文章基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视角,运用实物期权方法,通过构建分析模型,研究不确定环境下物流技术创新的决策机理,并对影响物流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能扩大制造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规模,更容易满足物流技术创新对市场需求门槛值的要求,可降低物流技术创新的投资成本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而可提高物流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新技术的赢利能力.因而,构建良好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关系,是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正处于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阶段,亟需高度专业的物流服务和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当前,黑龙江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着物流管理体制冗杂,管理效率低下;公路收费高,罚款不合理;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缓慢;物流技术落后,物流人才不足等问题。黑龙江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应建立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和第三方物流绩效评估机构,建立合理的公路收费机制,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整合中小物流企业,以加快两业联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造业是满足人类及各经济主体物质需要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是创造国民收入的重要源泉.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物流效率与物流成本问题.中国现代制造业只有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但制造业普遍存在的自营物流模式以及我国物流业较低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为实现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应完善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就必须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发展,也就是必须重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发展。当前,研究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从研究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意义着手,以八达—杭钢联动发展的案例为例分析了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转移风险的需要;是物流业了解物流需求、改进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化发展、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需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供应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制造业相对发达,物流业却略为落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促进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对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不足、物流企业自身服务能力欠缺、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水平较低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等因素,制约着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进而影响着物流产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物流外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文章在立足现阶段制造业物流外包现状和分析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外包与生产率时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在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先进模式;并根据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有关促进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当前制造业的物流模式以及物流业较低的发展水平,明显制约了浙江省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对于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在2000-2008期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相关性模型,同...  相似文献   

14.
物流业发展需要物流系统三要素协同运作。是对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需要,是整合分散的物流要素的需要,是增强物流要素高效协同运作的需要,是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消费环节的发展现状的需要,是企业建立完善供应链的需要。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三要素的协同运作方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亦有发展滞后的地方,研究系统中要素协同运作对物流系统整体优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汽车产销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远远滞后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受利益分配不协调、信用机制不健全、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层次不高,联动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为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应树立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意识,提升物流业整体服务能力,加强汽车制造业物流规划与管理,建立科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机制,全方位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相似文献   

16.
自2007年以来,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说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线性关系。虽然目前东北地区两业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造业企业改变原来的理念和模式,逐渐将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技术投入,逐步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两业融合日渐紧密。但是,东北地区两业联动发展中还存在政策制定与落实、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东北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两业联动的快速、健康发展,以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格局的不断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为制造业和物流业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势在必行,两业联动发展已成为当下热门的新风向,如何为两业联动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能相应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对阻碍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在于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和对物流管理是自营还是外包之交易成本权衡.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的目的在于降低物流管理总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不会轻易把物流管理的计划和控制活动外包.要改善物流企业目前的市场地位,必须回到物流管理概念的本源去寻找物流管理思想和服务价值认同,更新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深度开发客户资源,提高服务透明度,创新物流成本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仍需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背景下,制造业物流在物流业中所占的比重最高.2008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将进一步得到加强,通过重组、改造、提升制造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促进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