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20世纪上半叶的辜鸿铭、罗素与罗梦册所描写的中国意象及其内容,并比较这三种中国意象之异同,指出:辜鸿铭笔下的"中国"是一种文化的乡愁;罗素笔下的"中国"是一种作为西方文化的对比;罗梦册笔下的"中国"是一种"天下国家",不同于西方历史所见"帝国"或者"族国","天下国家"是未来中国的愿景.三者之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程度地将政经社会问题化约为文化问题,并认为文化具有优先性与重要性,呈现某种"文化化约论"的倾向;其次,都强调"中国"之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性",将"中国"加以理想化,这种思路与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性"的强调互相呼应;第三,有心美化中国的"过去",以引导"现在"中国的发展,勾勒"未来"中国的蓝图.而最终,这三种中国意象之所以构成"乡愁""对比""愿景"的差异,乃因辜鸿铭与罗素以西方人作为阅读对象,罗梦册的发言对象是中国同胞,尤以他的"中国"论述最扣人心弦,并展现出世界史的宏观视野.  相似文献   

2.
记得《白毛女》剧本中有这么一句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我现在要说的是,“文革”又把中国人变成了奴隶。 “文革”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是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工人是领导阶级,上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对于许多西方观众来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便是他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的中国农村。当人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入新的千年,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已经不再遥远。可是,这个东方古国辽阔的农村,依然没有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西方人在张艺谋的《红高梁》中领略了中国农村的粗犷,在《秋菊打官司》中看到了中国农村妇女法律和权利意识的进步。然而,也有许多外国人看了张艺谋的影片后,认为中国农民还像一个世纪前那样,骨瘦嶙峋,留着长辫子。 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穿着中国农民在“乡村工厂”里制造的鞋子。“当来中国农…  相似文献   

4.
范勇宏 《资本市场》2004,(11):94-95
<正>《泥鸽靶》,其英文原名为F.I.A.S.C.O.,是“大失败、大灾难”的意思,这一书名让人不寒而栗!掩罢书卷,我发现,书中所描述的内容也是怵目惊心的。虽然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对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通过一些渠道有所风闻,但本  相似文献   

5.
从产生的时间上看 ,《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体系都属于现代经济学 ,但从研究方法看 ,《资本论》将人的权利与作用同物区别开来 ,才更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劳动等同于物 ,则显然是一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做法。在《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劳动价值论去揭示社会财富增长的动力和根源 ,既可以为社会各阶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准确定位 ,又可以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价格理论的一切成果为我所用 ,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创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150年前 《资本论》 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科学的一次重要变革.《资本论》 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使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人"范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强调用"逻辑—历史分析"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资本论》 在哲学基础上,全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旧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具有西方经济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都较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典型化事实呢?英文文献中,通常使用stylized facts一词,少数人使用stylized features;在中译文中,通常使用“典型化事实”或“典型事实”,也有人译为“特征事实”、“特征化事实”、“程序化事实”、“常规事实”、“典型化特征”等。美国一位学者认为,“经济学全部都是关于典型化事实的研究”。西方甚为流行的一本《经济学辞典》解释道:“典型化事实是不太具体但性质上真实的广义上的概括。  相似文献   

8.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精气神作为人的生命之根本来看待,《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皆论及精气神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精气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陈勇 《新经济》2009,(4):106-107
坦率地讲,当《世界是弯的》(中信出版社出版)这部书递到我的眼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部书也许是某位西方财经评论家的取宠之作。因为在中国,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和巨大的反响,单看书名《世界是弯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搭顺风船,试图对弗里德曼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批判,引起读者的注意而已。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更加注重细节,而中国人则更喜欢把事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下去考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一个民族比中国人更明白“关系、人脉”的重要性,比中国人有更高的关系编织技巧,比中国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建构经营关系。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假设一个人被警察抓了,作为西方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律师;作为中国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关系。从这句话看,关系行为几乎是我们中国人的本能。在中国,无论是平民百姓、文弱书生还是巨商富豪、达官贵人都知道“关系、人脉”的重要,都不能缺少编织社会关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人类关于腾空而起的梦想,已穿越1600年的时空。 公元4世纪。中国的“竹蜻蜓”玩具启迪了直升机垂直升空的原理;15世纪,达·芬奇将传世画作《蒙娜丽莎》与原始的直升飞机设计图藏在了一起;到1907年,法国人保罗·科尔尼以离地0.3米、飞行20秒的飞行纪录,揭开了人类直升机发展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3.
在农牧经济时代,看一个人是否富有,要看他是否拥有土地和牲畜;在工业经济时代,看一个人是否富有,要看他是否拥有机器和厂房;在知识经济时代,看一个人是否富有则要看他是否拥有知识和信息。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要适应新的大环境,要应对人世后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 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从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始的。严复译本定名为《原富》,1902年初版。在此以前,中国学者已经知道英国有这样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但不知其具体内容,甚至闹出了张冠李戴的笑话。《原富》的出版,对中国学者学习西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起了扫盲和启蒙的作用。严复在《原富》中附有《译事例言》十五段和按语  相似文献   

15.
西方思想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它以人为出发点和考察对象,从古至今的思想家们自觉不自觉地涉及到了人的素质这一问题,本文纵向考察了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家们对人的素质问题的论述,勾勒出西方人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认识和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冷鲜花 《商周刊》2013,(6):30-34
策划前言 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1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从数字上看。中国城镇化进程已达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在数字背后的却是日益凸显的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冰  王秀兰 《时代经贸》2009,(2):151-153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看,中医药院校与财经类院校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中医药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具有医药院校的特色和针对性,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社会和谐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出版至今已有100多年。今天,当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时,对《资本论》继续深入探索,还可以看到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揭示了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论》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点;合理地调节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资本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要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资本论》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最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经近各级知要、改班和厂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我区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到1996年贫困人口下降到76万人,贫困面由69.9%下降到36.7%;固原地区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00多万人下降到了  相似文献   

20.
在2000年《经济学家茶座》初创时期,詹小洪老师在创刊号(第1辑)上发表的《京城十类经济学人》一文曾经在圈内广为流传,影响了很多经济学人和经济学子。詹老师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决策圈经济学人、议会经济学人、方案经济学人、讲坛经济学人、课题经济学人、绿卡经济学人、公司经济学人、民间经济学人、诸侯经济学人和报章经济学人十大类。史晋川教授发表在《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上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研究》和赵红军博士发表在《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2辑(总第34辑)上的《从林毅夫的世行任命看中国经济学家的角色》把中国的经济学人分成了政府(或公众)经济学人、企业(或公司)经济学人和学院(或理论)经济学人三大类。当然,其中一些经济学人可能兼有多重身份(所谓“多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