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桥梁发展逐渐进入养护期,桥梁养护任务更为艰巨,桥梁安全与耐久问题日益突出,对桥梁承载能力的评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评定的内容、评定准确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是桥梁养护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做到"对症下药"、确保桥梁安全非常重要。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是公路桥梁进行维修加固的前提条件和主要依据。对于技术状况等级为四、五类的桥梁,拟通过加固手段提高荷载等级的桥梁,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有超重车辆通行等造成桥梁损害时,应对桥梁结构进行承载能力检测评定。目前,该项技术主要依托《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  相似文献   

2.
加固质量检验评定是加固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标准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桥梁安全.本文简要叙述了高速公路桥梁加固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现状、问题及重庆高速公路桥梁加固验收标准.  相似文献   

3.
桥梁健康监测是科学地监测与评估公路桥梁的主体结构状况,并且在特殊的气候环境、交通环境及桥梁出现异常的时候,及时地发出预警信号。同时总结分析健康监测所得到的数据信息,从而对桥梁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本文通过以桥梁健康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桥梁健康监测数据在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应用,并通过结合现有的公路桥梁健康状况评定标准,从而提出一种桥梁健康监测数据与桥梁养护管理工作有机融合的桥梁健康状况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在役桥梁面临着承载能力评定技术从构件层次向结构层次提升、耐久性评定技术需补充完善、大量到达设计使用年限桥梁能否继续使用等问题。"在役混凝土梁桥可靠性检测评估技术体系与装备研发"项目组以结构型式简单、量大面广的混凝土梁桥为对象,通过理论创新、试验研究、设备研发和工程示范等,完善提升了基于可靠性的混凝土梁桥承载能力评定方法,建立了混凝土梁桥耐久性评定方法,以及到达设计使用年限桥梁是否可继续使用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交通部2007年第39号公告公布,《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94)和《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查方法(试行)》同时废止。本文结合山东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实际,就评定标准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作用,新旧标准更替的影响、如何应用新标准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希望有助于相关工作在新标准下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为基础,制定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省、地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评定结果进行抽查。对于评定频率,县道和重要乡道评定频率每年不少于一次,其他公路在五年规划期内不少于两次。——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农村公路处处长杨国峰解读《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时表示,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要定期评定。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桥梁建设规模庞大,目前公路桥梁已达到70多万座。到2020年,我国将新建20余万座桥梁。我国桥梁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桥梁养护、维修、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状况,重大垮塌事故也时有发生,桥梁检测与监控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新的桥梁检测与监控技术。把握好这些技术的关键,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与桥梁相关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正大跨柔性桥梁属于风敏感结构,风荷载是控制大跨桥梁结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关键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超大跨桥梁将面临更严峻的极端风荷载挑战,其抗风设计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更高的标准。但目前,复杂风场环境大跨桥梁安全保障技术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此长沙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开展了复杂风场环境大跨桥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历时10余年,在桥梁抗风研究理论、试验及模拟技术和方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团队长期致力服役桥梁桩基础检测评定技术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多年持续研究,攻克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和瓶颈,形成了适用于服役桥梁桩基检测评定技术的体系和装备。我国服役桥梁桩基础亟待研究的问题一、长期运营后的桩基础,其实际  相似文献   

10.
浅谈BMS对桥梁养护管理部门的使用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管理系统(bridge management system,BMS)是一门综合管理技术,它基于桥梁结构工程、病害机理、检测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运用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处理功能、评估决策方法和管理学理论,对现有桥梁进行档案管理、状况登记、评估分析、状态预测等。随着近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其中着重提到了要"加强公路技术状况检测工作""推进检测自动化和智能化",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自动化检测技术,鼓励在既有路况多功能检测装备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应用桥隧构造物自动化检测装备,应用可同步检测路面深层次病害、标志标线等指标的一体化检测装备,应用路面及沿线设施等公路病害智能化自动识别技术,不断提升公路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12.
正项目团队紧密结合我国公路桥梁检测评定技术现状,通过大量实桥调研,以及总结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以在役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为对象,从安全性评估、耐久性评估、检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在役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可靠性评估技术及检测关键设备研发"成果,对于提升我国在役箱型拱桥检测和养护水平,降低该类桥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建的部分大跨径混凝土桥、钢桥和钢混结构桥梁,因各种原因,不同程度的出现结构开裂、下挠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近十年来,交通运输部和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提升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规定,新版的桥梁规范补充了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相关条款,桥梁设计、科研和施工企业都加强技术总结,有针对性地在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研究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14.
交通部(现为交通运输部)2007年第39号公告公布.《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对众多从事道路检测.特别是高速自动化检测设备生产的企业来说.这绝对是个好消息。新实施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规定.各省每年都要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格式.检测并上报该省各等级公路的技术状况。如今.各省通车里程数动辄上万公里或几十万公里.每年都要对这些道路状况进行检测,这无疑会极大地刺激国内道路检测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守护桥梁     
2011年至2019年,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国家干线公路网重点桥梁监测工作,进一步了解了全国桥梁的总体技术与安全状况,掌握了各省份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也调动了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对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本刊编辑部全面聚焦目前桥梁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养护发展的方向,同时分享江苏、广东等六省市桥梁养护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桥梁检测方法有常规试验检测和桥梁状态的整体性能试验等。常规试验检测多侧重于测量外部尺寸、混凝土强度及调查外观缺陷等.而桥梁状态的整体性能试验则多为桥梁的静、动载试验。静、动载试验能定量地检验施工质量.验证设计,评定承载能力.因此随着桥梁建设的发展.桥梁的静,动载试验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提升我国公路长大桥梁建设的国际竞争力,在全面总结我国公路长大桥梁建设技术跨越式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公路学会牵头,通过整合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安全保障、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发应用等公路长大桥梁完整产业链中的顶尖单位和桥梁界各方面力量,系统地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成果体系,对公路长大桥梁建设技术展开系统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数据精确、决策精准、实施精细,让江苏智能养护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清晰可辨。江苏抓紧高效检测、精准评定、科学决策、高质实施、智能反馈五大环节,通过20年的信息化探索和智能养护的推进,实现了从简单数据归集到多源数据融合,从单一环节应用到多个系统互联,从简单指标评价到复杂智能决策3个方面的转变。虽然交通量逐年增长,但江苏公路始终保持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运流量、船运吨位也在逐年增大,桥梁墩、台受船舶撞击的危险也相应增加。自然环境、通航环境、船舶状况、船舶操纵者,以及管理者等诸多方面因素,导致船舶与桥梁发生碰撞的事故每年都有发生。在桥墩防撞研究领域,研究者提出了新的"三不坏"原则,即保证桥墩不发生损坏,船舶与防撞装置尽量不损伤。桥梁防撞的研究重点已从传统的防撞设施逐渐转移到了各种新型的防撞装置上。  相似文献   

20.
<正>在特殊结构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钢管混凝土拱桥等)或者大跨高墩桥梁的检测过程中,常规检测手段存在局限性,存在检查盲区,而盲区检测效率低、难度大、危险系数高,而且检测精细度远远不够。因此,采用先进的无人智能检测技术开展养护检测工作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文章介绍了四种在长大桥梁检测中的无人智能检测技术,包括无人机、高清摄像、缆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桥梁检测主要是对桥梁外观和结构性能进行检查评定,通常对结构性能的检查是通过一系列的力学试验完成,而对其外观的检查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