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2005-2015年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发展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海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却出现波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海南省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海南今后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浙江省2003-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关系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一是12年内,浙江省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逐年升高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先升高,后缓慢下降,再短暂上升,后迅速下降,最后稳步上升,呈拉长的“W”型;二是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类型已经由最初的频临失调逐渐演变为良好协调;三是生态环境因素成为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最后指出“十三五”期间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两者更为和谐.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逐年上升,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有所波动,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度不高;耦合协调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市域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滞后型,研究时段后期,个别城市转为生态环境滞后型。(3)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调控能力对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在建立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6—2015年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近十年来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现动态波动状态,前期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中期尽管受到交通状况制约,旅游经济指数仍一度高于生态环境指数,旅游发展呈不可持续状态,后期随着生态环境指数和交通状况指数的大幅提高,旅游经济又呈现显著落后亟待提升的状态。针对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雄安新区及其周边3个城市为例,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6年所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未来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指导建议。研究表明:(1)2009—2016年,雄安新区及其周边3个城市耦合度C的平均值在0.7~0.85范围内,整体上属于磨合阶段;而耦合协调度D的均值位于0.4~0.5范围内,总体上属于濒临失调阶段;并且二者在总体上略呈下降趋势;(2)经过8年的演变,雄安新区及其周边3个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分布更为集中,基本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生态经济发展均属于低和谐型,缺乏良好协调型城市和优质协调型城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模型,以2005—2014年为分析期,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发展之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分析期内三大系统耦合度C均高于0.9,处于稳定的高度耦合发展期。耦合协调度在0.4~0.95之间有所波动,呈逐年上升趋势,整体上实现了由濒临失调逐步向优质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2018年陕西省10个城市的平均横截面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引力模型,探讨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耦合协调空间联系。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契合生态经济系统演化序列,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区域整体耦合协调良好,耦合协调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区域耦合协调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布呈"一城独大"的局势。区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较弱,西安是区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引力作用源,咸阳、渭南次之,榆林对外耦合协调空间联系最弱。加强区域空间联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环境治理机制是提高陕西省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经济地理》2019,39(7):233-240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5―2019年广东省江门市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理学中容量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门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江门市耦合协调度在时序变化上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在近十五年间,从失调衰退(2005-2014年)逐步走向协调发展(2015-2019),表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带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良好,全市基本实现三者良性协调发展,但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比相对滞后,仍具有一定的潜力与空间。新时代,随着百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旅游潜力将持续加速释放,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研究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存在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探寻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了具有丰富生态资源且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3年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关系,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发展,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较低,生态环境整体仍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社会效益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增长趋势不显著,且社会效益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2)TES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且地域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西北部的态势。(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会对邻近县域的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线性加权模型与离差系数方法定量,从时间尺度方面与系统层面定量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子系统协调度测定,并分析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认为:(1)时间尺度上定西市循环经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目前处于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迅速,与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土地城市化有关;(2)整个研究时间序列,定西市循环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明显提升,2005年后整体处于比较协调状态;(3)循环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系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同,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逐渐从经济制约转向资源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5.
以流域为视角,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1—2016年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并结合GIS和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时序角度看,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协调类型实现濒临失调衰退至良好协调的逐步升级;(2)从空间差异看,金沙江流域耦合协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且组内非均衡性显著,耦合协调类型呈现三角格局、半包格局、中心—外围格局、西北—东南格局的依次演化进程。建议金沙江流域走全域绿色发展之路,高效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资源—经济耦合关系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能力的重要表现,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方向。文章基于熵权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东南亚"一带一路"澜湄合作5个国家2006—2015年的资源和经济发展耦合状况评价。结果表明:(1)2006—2015年各国资源承载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相反,两者变化不同步;(2)五国耦合协调度介于0.468~0.648,处于濒临失调型和基本协调型,缅甸协调度最好,老挝提升幅度最大但仍是最差的;(3)各国资源与经济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中,老挝变化最大,越南次之,泰国最小,各国均未能达到资源承载与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匹配。该研究可为区域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合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测量模型,测算出2009—2014年甘肃省及14个市(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区域间和区域内耦合协调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差异性。预测2015—2020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从长时间尺度看两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上升,耦合协调度空间布局呈现出由河西走廊向陇东南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综合考虑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丰富性与脆弱性特点,构建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机制的PSR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贵州省2006—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约束力间的耦合程度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推进呈现出多个不同阶段,2006—2017年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6—2010年的快速变化和2010—2017年的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阶段的转变。根据耦合协调机制的发展阶段特性,提出促进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曲靖市为研究案例地,构建评价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借助综合功效函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VAR模型验证两者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评价值由量变发生质变。②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效应逐渐由弱转强,整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二者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协调衰退阶段(2006—2008年)→协调过渡阶段(2009—2010年)→协调发展阶段(2011—2015年)"的演化轨迹,呈现趋向良性协调过渡的阶段性特征。③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均存在长期均衡,两者互为格兰杰原因,生态环境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受到自身内部结构和旅游经济的双重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前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后期旅游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响应趋向平稳,生态环境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出持久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伴随中国创新投入的持续提升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不但影响创新体系运行,也会影响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基于此,在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指数探究2015—2020年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两者综合指数较低,且数字技术创新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2)从耦合协调特征看,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总体耦合协调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但仍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其中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发展至勉强协调阶段,中部地区为濒临失调,东北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轻度失调;(3)中国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空间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高耦合协调度集聚区,东北及西部地区则属于低值集聚区。研究结论可为指导相似地区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以及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