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分离与血清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如何准确并快速地进行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学鉴定。[方法]将经过VIDAS SLM初筛、API鉴定为沙门氏菌阳性的菌株按照国标方法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从9个水产品样品中分离出9株沙门氏菌,其中沙门氏菌B群3株、C1群4株、D群1株、其他群1株。[结论]用沙门氏菌阳性菌株的营养肉汤增菌液的菌苔沉淀来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有助于提高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室参加了NIFDC-PT-135巧克力中沙门氏菌检验能力验证,检验方法如下,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及GB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中的方法,将3份巧克力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生化实验和血清分型。运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初步筛查,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对疑似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编号CODE0375检出肠道沙门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编号CODE0770、CODE0766均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本实验顺利完成,与考核方结果一致,获得满意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参加能力验证能够提高检验机构的检验水平,亦可增加检验机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是检验机构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微生物分型鉴定技术,对本市水厂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水厂生产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采用16S rDNA和LSU rDNA测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共收集微生物126株,分离细菌120株,霉菌6株.水厂中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桶装水生产的潜在隐患,桶装水的污染受水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株从缅甸进口虾中分离的沙门氏茵新血清型的鉴定.[方法]采用常规生化试验和免疫血清凝集素吸收与位相逆转试验及噬菌体裂解试验方法.[结果]该菌生化反应符合肠道沙门氏菌肠道亚种(S.enterica subsp.enterica)定义和能被沙门氏菌O-I噬菌体裂解.免疫家兔所得O和H抗血清经凝集素吸收试验证实该菌具有一个新的O抗原(暂命名为O:68),位相逆转试验证实其抗原式为O:68:r:z6.[结论]该菌是Kauffmann-White表解尚未叙述过的一个新血清型,暂命名为昆明沙门氏菌(Salmonella Kunming).  相似文献   

5.
肉制品在食品市场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人们食用的比较多的一种产品。肉制品安全性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市场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会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食品检验是发现和改善肉制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将详细阐述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的重要性,对肉制品的检验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提高肉制品的安全性,不断创新食品检验方法,实现人们的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实验室对沙门氏菌的检验能力。方法:样品的前处理按作业指导书要求,检验按照GB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对编号分别为CODE0461、CODE0593、CODE0615的3份巧克力样品进行沙门氏菌检验,并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结果:CODE0461、CODE0615样品均未检出沙门氏菌,CODE0593检出双相亚利桑那沙门氏菌。结论:通过此次能力验证,辽宁省食品检验检测院微生物检测所的检测能力得到了有效验证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地检测该菌是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常规分离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质谱等技术手段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最后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12月,冕宁县巨龙乡某社暴发了一起以4月龄以下仔猪发病及死亡严重的疫病.分离获得猪霍乱沙门氏菌、血清型为AF多价O7型,确诊为猪副伤寒病,这在凉山州属首次,现将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某注册进出口食品企业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志贺氏菌检测,样品包含5个品种共计180份,结果分离到1株可疑志贺氏菌,检出率为0.56%。经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为福氏志贺氏菌,血清型为3a型。然后分析它们被污染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为出口企业提产品品质、生产优质食品提供参考依据,确保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即食休闲肉制品对满足人们的需求,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即食休闲肉制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对即食休闲肉制品行业造成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与即食休闲肉制品厂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即食休闲肉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食品领域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重要问题,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急需解决。本文主要从食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进行分析,并对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以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从待出口冻兔肉中检出一株疑似枸橼酸杆菌新种的细菌,对其进行相关种属的鉴定研究,以确定该菌分类地位.采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细菌分类鉴定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菌进行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凝集、噬菌体裂解、PCR鉴定和16SrRNA基因测序等研究.结果显示该菌与沙门氏菌O65诊断血清有单边交叉凝集,其O和H抗血清效价高,但与所有沙门氏菌代表株不凝集.噬菌体裂解试验证实该菌为枸橼酸杆菌,PCR阴性试验证实该菌非沙门氏菌.该菌生化反应符合枸橼酸杆菌属定义,但与已知¨种枸橼酸杆菌均有明显不同.同时,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菌与已知枸橼酸杆菌基因种(genomospecies)不同.所以,该菌为枸橼酸杆菌属的新种,暂名为滨州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binzhou)简写为C.binzhou.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实验室间的技术交流,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水平、验证实验室检测能力.[方法]本文对2002年5月至2003年6月广州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参加的英国中心科学实验室(CSL)食品微生物学能力验证计划(FEPAS),采用传统生化鉴定与API20E细菌编码鉴定系统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对沙门氏菌、副溶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采用本文方法能准确鉴定出测试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副溶性弧菌,水平测试取得满意结果.[结论]通过参加水平测试,表明广州检验检疫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微生物检测能力满足FEPAS要求,达到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超市低温肉制品嗜冷微生物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卫生控制提供依据,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方法]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度对超市中的低温肉制品随机采样,对样品进行嗜冷微生物检测.[结果]在76个样品中有31个被检测出有嗜冷微生物,其中有11个样品的嗜冷微生物数量超过10×104 cfu/g.[结论]部分产品的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性令人担心,应慎食临近保质期的即食性低温肉制品,不食用其过期产品.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重金属污染也是食品安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食品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危害,并重点就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4种食品重金属检测方法原理及其现实应用进行探讨,并对各种方法的应用领域、优点和不足进行对比,最后对食品重金属检测方法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更好地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为人类健康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频频出现,肉制品作为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量非常大,如何让人们吃到放心的肉制品,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食品检验部门。基于此,针对肉制品安全的食品检验进行探讨,寻找科学的提高食品检验质量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因此,就需要食品检测部门加强对食品的检测力度,以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而在食品安全中,重金属污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任由被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场,会威胁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本文先围绕食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进行分析,然后对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进行了探讨,重点阐述了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这几种重金属检测方法;紧接着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了解到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场合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并对食品进行重金属检测的主要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重金属检测技术进行了展望,了解到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应当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8.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大分子指纹图谱分类及分型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今流行的生物大分子指纹分类及分型鉴定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稳定性、易用性和分析效率等.提出了适合于检验检疫的分类及分型鉴定技术及其在检验检疫中的应用价值.对进一步拓展PCR-RFLP和AFLP技术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RFLP技术可以不经过分离培养,直接应用于难以人工培养和分离提纯的病原微生物,如植原体的分类鉴定.经过恰当设计,AFLP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对植原体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工作,使检测工作更加准确、高效,保障食品安全,开展此项目的研究。方法:参照食品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GB 4789.4-2010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和GB4789.28-2013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结果:本次研究选用的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CAS)、亚硫酸铋琼脂(BS)、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LD)和HE琼脂(HE)4种培养基的生长率、选择性、特异性均符合GB4789.28-2013中的要求,通过实际加标的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显色培养基CAS要优于BS、XLD、HE培养基。结论:在这四种分离式培养基中,显色培养基CAS在分离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过程中特异性和敏感性是最好。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应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减少漏检。  相似文献   

20.
食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到最后进入市场,在此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可能出现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进而引发食源性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分析,并利用现代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检测极为必要,是防止微生物污染食品流入市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关键性措施。文章简要阐述了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分析以及检测的意义,具体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进行了分析,并介绍几种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