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云安 《魅力中国》2011,(12):16-16
蒙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地缘特点,蒙古处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一直根据自身的地缘政治特点制定地缘安全政策,与世界各大国发展关系。蒙古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发展和走向十分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 2 0世纪美国地缘战略三次调整的基础上 ,剖析“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的新变化 ,认为“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变化有五 :一是改变以大国为对手的地缘战略观 ;二是更重视亚太 ;三是结盟政策更趋于灵活 ;四是更重视空中力量建设和空军行动 ;五是“对前沿部署”做了调整。美国地缘战略调整对全球地缘战略态势产生了四大影响 :大国地缘政治对抗烈度下降 ;从中东经南亚、中亚、东南亚到东北亚的亚洲沿海带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活动的最活跃地带 ;印度崛起加快 ;世界能源格局也在变化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欧美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显示了五个方面的规律,这些对中国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包括:维护独立统一的大陆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对于国家崛起和强大具有根本意义;根据国家现实利益调整战略联盟,同一个主要大国达成战略认同或默契但不与之持久结盟是大国世界治理的重要经验;切忌在战略上与两个大国同时作对,更不能四面出击;国家扩展的限度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反制力度,而反制力度又取决于反制国家的大小、多少及其地理接近程度;国家利益与实力外交是理解西方国家谈判的基本语言和常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一段时期 ,韩国受到大国政治关系的严重影响 ,可以说韩民族的部分历史就是一部在大国政治的笼罩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 ,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韩国国际关系理论至关重要。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旧国际体制的转换时期 ,韩国必须摆脱由于地缘政治上的限制 ,只能依靠周边大国而谋求安全的弱小国家的普遍而僵硬的消极观点。为此 ,韩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和国家战略研究是关乎国家未来兴亡盛衰的攸关大事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作者通过回顾联合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运用“双头政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为“双头政治”是描述两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寻求“领导权”的情形。“双头政治”的症结在于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利益的结构与配置。大国和富国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美国的权力与霸权上,而中小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利益需借助联合国加以维护,从而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和富国为一方、以联合国和中小国家为一方的“双头政治”之基本架构。“双头政治”是国际社会过渡形态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和模式,但这种分立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而是一种“争而不破、相互兼容”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除了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实力”竞争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制度等合法性领域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亚大国政治: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角逐场中亚曾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著名也最经久的大国竞争、对抗和间接冲突的舞台,并且由此成为将“西方”和“东方”两个现代国际政治体系连接起来的最前沿枢纽。拥有跨洲利益的两大世界级侧翼大国——不列颠和俄罗斯——将它们彼此在中亚的“大角逐”(The Great Game)视为头等重要的帝国战略组成部分。在此,地理位置是个极为明显和不可更改的决定性要素。作为英印的屏障、波斯的东邻以及广袤的俄罗斯南部“自然”延伸,中亚既构成了帝国安全所系的战略边疆和缓冲地带,也构成了侵入对方势力范围的战略通道和占领“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印经贸问题被广泛探讨.国内外学者大多用"龙象之争"来形容包括贸易关系在内的两国关系.然而,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印度时表明,中印两国应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强调"龙象共荣".中印两个大国在快速发展中竞争虽不可避免,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争取广泛的贸易合作更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印贸易关系当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探寻中印两国扩大贸易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地缘环境分析及中国的突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地缘格局及主要竞争因素,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评估博弈矛盾基内的地缘政治风险。指出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制定机动灵活的石油地缘政治策略,利用国际合作、经济援助等手段,发挥优势,实现中国在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地缘政治“突围”,有利于中国油气安全保障及供应多元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美“对话”虽被冠以“经济”名头,但当“经济”被赋予“战略”地位时,它既是经济对话亦是政治对话,在大国关系的战略层次上,经济是政治的一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即,中美必须保持友好合作大于冲突和对抗的大国关系,是为两国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印度有建立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冷战后,其外交和地缘政治安全战略影响到与它接壤并有领土争端的中国安全环境和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其中有对我们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中印关系影响亚洲甚至整个世界局势,妥善处理领土争端,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加深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客观看待对方国际地位,正确处理两国关系中的大国因素,对于中印安全关系来说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地缘政治、安全机制和大国关系上看,东北亚存在的安全困境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东北亚国家通过自助、结盟、多边安全机制和均势等途径谋求实现安全。中国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中国应该注重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来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富有 《科学决策》2007,(11):33-34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双边关系之一。无论是从经济联系规模,还是地缘政治关系,或者是全球战略利益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几乎都是无可比拟的。历史上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从来没有与美国这个西方强国产生过如此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鉴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现实政治与经济等战略利益,也使双方的关系错综复杂,甚至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13.
埃塞俄比亚(简称埃塞)是非洲政治大国、人口大国,是非统组织和非盟的总部所在国家,是我国开展政治经济外交的重点国家以及投资合作的重点国别,也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出访的首个非洲国家。2014年中埃塞建交44周年之际,外交部长王毅曾撰文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和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两国经济高度互补”,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卢旺达大屠杀为例探讨了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民族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在卢旺达的建国历史中,“想像的共同体”已形成,殖民统治使“种族”身份法律化、政治地位制度化和经济地位标准化,“想像的共同体”成为“制造的共同体”。卢旺达独立后,国家继承了殖民遗产:种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大屠杀成为国家对公民的恐怖行动。全球化促进了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大屠杀使卢旺达的民族问题从地区政治、大国因素和联合国3个层面与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大国博弈中,国家间密切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特定情形下不仅难以为两国政治关系保驾护航,甚至可能成为国家间矛盾的“导火索”。作者旨在探究当崛起国与霸权国进入以大国战略竞争为主导的阶段时,崛起国“以经稳政”政策所能发挥作用的限度、空间与效力,就此提出分析框架对“经济压舱石”理论进行重构,并通过对典型国家案例的研究剖析国家行为背后的逻辑,总结崛起大国面对与三类国家关系时“经济压舱石”失灵甚至适得其反的情形:一是战略竞争阶段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二是地区主导权出现转移或松动时崛起国与区域大国的关系,三是崛起国同与霸权国价值观高度一致的亲密盟友的关系。相对而言,在崛起国同与其仅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之间,“经济压舱石”的有效性要高于三种情形,具有一定“以经稳政”甚至“以经促政”的余地。而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继续策略性地开展经济外交仍具有较大作为空间,“以经促政”的效用明显。通过比较双边经贸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英德关系以及当前中国在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及周边大部分国家关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可以检验在大国崛起过程中“以经稳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限度与效度,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施展空间提出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地缘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轻陆权重海权的倾向,而在陆权的研究中又存在着重控制权轻发展权的倾向。中国的和平发展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首先是陆权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中的陆权又首先是陆地空间的发展,而不是以陆地空间的控制权为主。中国和平发展提出的地缘政治的中国命题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陆权大国和以陆权优势在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来说,对中国这样的以陆地空间为主要空间的国家而言,陆地空间的发展始终具有基本的、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亚太地区油权均势特征和油气地缘格局,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分析了博弈矛盾基内的中、日、美核心博弈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极博弈态势。根据均势原则认为亚太地区地缘格局会在较长时期出现大国互相制约,小国在平衡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静时期。而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避风就势,联合抗衡”,保障油气安全及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姜鹏 《理论观察》2013,(5):50-51
长久以来,中国国内学界主流观念仍然看不到在洛克文化中主权国家死亡率极低的国际政治现实,而一直在用霍布斯式的观念审视国际社会的互动和一味地强调朝鲜对中国“屏障”功能的地缘战略价值.在海陆空天网立体化作战的五维地缘政治互动时代,单纯地强调海陆二元互动的古典地缘政治哲学及其指导下的强调朝鲜作为海权与陆权跳板与桥梁的意义还有多大?中国在未来因应半岛局势突变最为有利的地缘战略支撑点是长达400多英里的漫长中朝边境线,还是从来没被中国学术界注意到的长度仅为中朝边境线四分之一的半岛“窄颈部位”?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政策偏好有自主性和合作性两种类型。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条件和国内政治文化因素对国家安全政策偏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联邦德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偏好有非常明显的合作性偏好特征,德国开放性的地缘政治位置以及德国国内的合作性政治文化是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安全政策偏好有自主性和合作性两种类型。一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条件和国内政治文化因素对国家安全政策偏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联邦德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偏好有非常明显的合作性偏好特征,德国开放性的地缘政治位置以及德国国内的合作性政治文化是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