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田亩税在唐五代两税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不仅是唐代而且也是我国封建时代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两税法的两税是指夏、秋两次征税,对此持异议的不多,但对两税的内涵认识却很不一致。第一种意见认为两税是户税和地税,它是从前一时期延续下来的制度,只不过把租庸调归并到户税里面了。①第二种意见认为两税是“夏秋两征的户税,并不包括地税”。两税法是“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内容的赋税制度”②第三种意见认为地税是两税内容之一,但居于次要地位。③第四种意见认为地税在两税法中居主要地位,两税法本质上是代役租。④众所周知,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地租和赋税有不同的涵义,不能等同看待,只有在土地国有制下,地租和赋税才合而为一。有些同志主张隋唐之际是由世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变化,却把地租和赋税混为一谈,又进而说两税法主要是货币地租为内容的  相似文献   

2.
灵泉寺唐代题记是河朔割据藩镇推行了两税法的重要实证史料,印证了相关史籍关于两税之夏税五月提前征收的记载,反映了县令躬亲两税征收的事实。河朔割据藩镇在建中元年(780年)与唐王朝控制下的其他地区同步推行了两税法,但它们对两税法的推行和实施是不完整和有限度的,这是割据藩镇对唐朝廷兼具依存与离心倾向关系矛盾地位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两税钱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两税钱额是按原来的征钱数确定的,融合了租庸调折纳钱部分和杂税钱。两税法加大了两税钱的征收,两税钱的征收,加剧了自唐中叶以来就存在的“钱重物轻”之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货币由铜钱向贵重金属金银和纸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析唐后期物价中的“省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元和史料中出现的“省估”一词,以往论者一般视同虚估。作者经过分析后认为,元和省估是唐政府规定一半纳实钱、一半纳虚钱的税价标准,它落实到绢帛折价上,便是“省中估”。  相似文献   

5.
由于魏博是河朔地区第一次实行“父死子继”的藩镇,为了取得唐廷支持,田悦表面上接受了德宗对该镇的黜陟,而资历与位望皆在田悦之上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与幽州节度使朱滔则可能没有配合黜陟之举。这也表明了建中年间在河朔地区推行两税法的失败。成德、幽州在穆宗朝的复叛使得两税在河朔的实施于顷刻间废止,两税在河朔实施始于长庆元年(821)也是不正确的。当然,建中元年(780)与长庆元年不能作为两税法在河朔实施的肇端,并不意味这两个年份在两税法实施的历史上没有特殊意义。建中元年两税法的推行显示了德宗黜陟天下藩镇的决心,长庆元年诏令的颁布则昭示了穆宗与群臣以为“河朔三镇复入提封”的政治心态。本文认为,魏博镇是实施过两税法的,但其肇端于何时没有直接资料坐实,而成德镇与幽州镇则没有任何资料坐实其实施过两税法。  相似文献   

6.
《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当政时,羲和(官名)鲁匡提议由政府管理酒类产销。提出了:“请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率开一卢以卖雠(售)五十酿为准。一酿用麤(粗)米二斛,麴(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各以其市。日朔(初一),米麴三斛并其贾(价)而参(三)分之。以其一为酒一斛之平(相等)。除米麴本贾,计其利而什(十)分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一名叫孟他的人仕途蹉跎,不胜烦苦。他思前想后背水一战,倾其家财去行贿当时汉灵帝时大权在握并善于刮民脂民膏的大宦官张让。孟他行贿的物品在今天人看来有些可笑——斛葡萄酒。汉时的一斛为十斗,一斗约合现在的20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也就是今天的20升,装在酒瓶里也就二、三十瓶,两纸箱而已。葡萄美酒在当时算是稀罕之物,此酒为孟他换得了凉州刺史之职。“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唐代诗人刘禹锡著《葡萄歌》所讲述的正是孟他行贿这档子事。在史书记载中,孟他成为中国买官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赋予了寺院、僧尼许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隋朝以前,僧尼“不贯入籍”,寺院占有大量田产,却“寸绢不输于官府,升米不入于公仓,……家体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竭力扶植下,佛教寺院的经济力量迅猛发展,严重地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因而封建国家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控制寺院经济力量的无限膨胀。尤其是中唐以后,均田制的破坏迫使唐代统治者改变赋税政策,施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是“据地出税”。这个法令实施后,“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一名叫孟他的人仕途蹉跎,不胜烦苦。他思前想后背水一战,倾其家财去行贿当时汉灵帝时大权在握并善于刮民脂民膏的大宦官张让。孟他行贿的物品在今天人看来有些可笑——一斛葡萄酒。汉时的一斛为十斗,一斗约合现在的20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也就是今天的20升,装在酒瓶里也就二、三十瓶,两纸箱而已。葡萄美酒在当时算是稀罕之物,此酒为孟他换得了凉州刺史之职。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两税合并一事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内资企业为两税合并有可能于明年正式实施感到欢欣之际,也有些人担心。一直对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十分敏感的外资企业,会因为两税合并一事而影响其投资积极性。事实上,两税合并的久拖未决,一部分阻力的确来自外资企业;如今,根据两税合并草案,外资的平均所得税税率将  相似文献   

11.
秦时的户赋包括五月户出钱(可折为布或茧)和十月户出刍(或钱),汉初的户赋则仅指五月户出钱。亦即,从秦到汉初,户赋由对“户”征收税赋之统称演变为五月户出钱之专称。秦及汉初的五月“户出钱”属帝(王)室财政,十月户出刍则收归国家财政。秦至汉初户赋的类似特征及变化,还可在秦汉时期的“以算所征之赋”与“口钱”那里得到参照。汉武帝前,“以算所征之赋”包括上缴国家财政的算钱和上缴帝室财政的算钱(口钱);武帝后,“以算所征之赋”仅指前者,后者(口钱)则独立为专门针对3岁或7岁至14岁人群征收的人头税。自武帝在原口钱基础上加钱补车骑马后,口钱的外延既可涵括上缴帝室财政的20钱和上缴国家财政的3钱,也可仅指前者,后者则被称作“马口钱”。对这些“复合型”赋税内部结构及分化动因、过程、影响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探讨秦至汉初帝室财政、国家财政的分野,秦汉赋税体系的内在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代的赋役制度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唐宋与辽朝的交叉影响,但它的创造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金代猛安谋克户实行牛头税制,州县民户实行两税法;与前代制度不同的是,金代的两税已经演变为纯粹的地税,而除此之外的种种赋役则几乎全都附加在物力上。物力与物力钱是金代赋役制度的一条主线,值得予以认真研究。四十年代初,日本学者小川裕人首先著文探讨了这个问题,半个世纪过去了,却无人再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意在通过对物力和物力钱的阐释,揭示出金代赋役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以下简称"两税合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存在的诸多差异和两税合并对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不同影响,并提出了两税合并后,我国内资企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前言“商税”一词,早在唐宋的文献上就已经出现了。而在现行的《辞海》、《辞源》中,都没有立为辞目,究其原因,大抵著录了有关商税的专有名词,如“过税”、“住税”等,故不立共名“商税”;抑或是一时疏忽遗漏,不大清楚。不过,不管如何,是应该著录的。在明代历史上,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官府从买卖过程中所征收的税款,如契税,当税,盐、铁、茶的专卖税等。从狭义来说,限於在市场上运销的商品,官府所征收的税,按其课税的性质,可分为住税和过税两大类。一般来说,住税又可分为手工业产品的营业税和商…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税制改革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焦点问题是增值税转型和税率调整、“两税合并”中保留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和纳税人确定、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问题和税制设计以及开征物业税的征税范围和计税依据确定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均田制瓦解、两税法实施为分界,前后的土地制度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土地所有权上的重要表现,是土地买卖。宋代“官中条令,惟交易(指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这是土地买卖所造成的地权转移受到更严密的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反映。两税法前,户口是赋役征发的主要基准,土地次之;两税法后,土地取代了户口的地位,表明土地所有权较之前代具有重要得多的意义。“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这种关于土地自由私有权的法律观念在封建社会虽然不曾有过,但土地所有权“自由”的程度在不同阶段仍有较大的变化。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家政权对土地私有权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煤炭价格的构成主要包括成本、费、税、利几个部分。而其中煤炭的出矿价(或日坑口价)仅占煤炭市场交易价格的15%左右。内蒙古一些小型煤矿的坑口价每吨才40元,即使是山西的一些正规的国有大型煤矿的出矿价往往也只有100元/吨。那些中间环节和非煤因素就是煤炭市场交易价格绕不开也“斗”不过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两税法明晰了中央和地方在财政上的权利与义务,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中央的税收立法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更为明确,为中央获取定额化税赋收入提供了保障。二是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实行了财政分权。本文利用天宝十二年(753)和元和三年(808)137个州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唐代两税法的经济效果,以各州人口数量作为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以割据藩镇和被撤藩镇两个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安慰剂检验进一步剔除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前定因素,结果表明:两税法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果。中央的税收立法权和地方相对独立的财政自主权是两税法产生正向经济效果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两税合并是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它标志着我国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并存的所得税制模式的结束。文章主要针对热点问题“两税合并”,通过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外资引进在服务业发展中间的作用,以及如何协调好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从而解决“两税合并是不是会影响我国服务业外资引进,并制约服务业发展”这个问题,并且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为防止地价上涨。日本政府税制调查会1990年10月30日,以作为国税的土地保有税为中心内容。向海部首相提出了“分土地保有、转让、继承3个阶段强化课税的报告——。“关于土地税制形态的基本问答”。土地保有税不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