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2003年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的市场需求动力。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口结束高增长;国内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开始制约住房、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两个方面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使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房租、物流等成本提高,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汽车、住房市场降温不仅影响到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而且影响到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增速全面下降。而劳动工资、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污染排放收费标准持续提高,则增大了企业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2.
吴波 《经济师》2009,(8):261-262
文章针对受人民币升值、次债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上海市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出口难度加大,出口贸易结构急需转型升级的现状,从政府和行业两个角度提出了有利于上海提升出口贸易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新昌县的轴承起始于1969年,发展至今已成为整个新昌经济的特色产业和重要支柱.全县目前已拥有轴承及配套生产企业13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16万多人,轴承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5多,轴承出口占全县出口总额的1/10,更可喜的是轴承车削件产品已成为国内中小型轴承生产与出口的配套基地.其中,轴承车削件企业已占据了国内1/4的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县已有18家轴承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成品轴承出口占其产量的70%以上,是国内轴承行业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轴承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料,轴承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瓦房店又是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和摇篮,是我国轴承生产企业的聚散地,除了有著名的瓦轴集团和东北最大的轴承集市场外,仅地方轴承及配件生产企业就有200余家,主要生产机车、船舶、矿山、冶金、机床、汽车、军工等各类轴承350多万套,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50多亿元.其中瓦房店轴承集团资产总额达40亿元,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居中国轴承行业之首,为中国民族轴承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产品已经获得国家级名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某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为倒,阐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不足,国内宏观政策调控方面使得项目明显减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了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这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静  徐涛  任稚苑 《经济论坛》2009,(10):99-101
随着空调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制造成本的控制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优势。本文结合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出了空调企业制造成本系统控制模型,并对各项成本和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了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过去,国人以“世界工厂”自居,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透着民族自豪感;现在,时过境迁,“中国制造”赖以生存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等等因素,我国制造企业原本就低微的利润日益稀薄,几近为零。  相似文献   

8.
基于应用广泛的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实证了中国对29个经济体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和总量潜力及结构潜力,结果显示:空间距离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影响不显著,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急剧下降是对出口不足的持续,总量上出口贸易的潜力增加,结构潜力较为复杂;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出口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小,而保险等新兴的服务出口规避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在挖掘出口潜力和防止出口持续过度时,有关部门和企业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目的国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9.
轴承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料,轴承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瓦房店又是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和摇篮,是我国轴承生产企业的聚散地,除了有著名的瓦轴集团和东北最大的轴承集市场外,仅地方轴承及配件生产企业就有200余家,主要生产机车、船舶、矿山、冶金、机床、汽车、军工等各类轴承350多万套,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0.
钟腾龙 《技术经济》2020,39(2):64-72,78
基于企业内产品间出口价格和出口金额之间的关系识别多产品出口企业竞争策略。结果发现,质量竞争策略和成本竞争策略均存在于我国多产品出口企业中,但是采取质量竞争策略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在企业数量和企业绩效上都明显优于采取成本竞争策略的企业。行业层面识别结果表明,近60%的行业显著采取质量竞争策略,只有7.33%的行业显著采取成本竞争策略;结合行业属性发现,产业链上游行业、质量差异化程度低的行业倾向于采取成本竞争策略,产业链中下游行业、质量差异化程度高的行业倾向于采取质量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宋新力 《经济月刊》2009,(11):86-86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中央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在"快、重、准、实"原则下,各项投资迅速推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十一五”以来环境规制政策的实质性推进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1年《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得到的微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考察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对制造企业成本加成率的影响效果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政策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的成本加成率;环境规制对成本加成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创新补偿机制实现,市场结构变动机制对成本加成率的影响不明显,遵循成本机制对成本加成率的影响为负;环境规制政策对高污染行业和中部地区制造企业成本加成率的促进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日本大地震、欧债危机等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人民币升值、船市波动持续,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船舶的制造成本、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少企业应收款项占总资产及流动资产的比例居高不下,客户拖欠企业应收款项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款项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抵御市场风险,除了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降本增效等工作外,必须协调好企业内外财务关系,特别是债权债务关系,以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摩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 《时代经贸》2008,6(12):8-12
2008年以来国际经贸形势变化多端,特别由美国次货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了金融风暴,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复杂变化,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在逐渐显现,对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企业如何认识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应对危机中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竞争力,成为中国抵御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样本分析了包括资本、劳动及中间品在内的要素市场相对扭曲程度,并考察其是否能解释中国企业出口的独特成本优势。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严重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差异化较大。劳动力价格扭曲现象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以牺牲劳动力价格市场化为代价。国有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资本价格相对较低,而私营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则资金成本较高。能源、原材料相关行业以及外资企业比重较大的行业中间品价格偏低;经过实证检验,要素市场扭曲的确对企业出口倾向起到推动作用,企业将获得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这表明低廉的要素价格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随着企业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此,企业除对想尽一切办法去“开源”之外,更重要的是坚定不移的走低成本竞争战略,探寻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之道,实现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本文从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的角度出发,以工具的成本管理为出发点,以信息化的作为管理手段,实现工具类管理的降本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相似文献   

18.
陈建林 《时代经贸》2012,(20):137-137
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家对如何继续经营好船舶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战略分析。本文通过建立船舶产品矩阵和使用OMO战略分析框架,收集船舶制造行业最新数据和历史数据,充分地分析船舶订单趋势走向、中国船舶企业竞争格局和中国船舶企业机遇环境,总结出船舶制造企业基本的战略共识。  相似文献   

19.
浅析集装箱制造企业成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装箱制造企业成本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将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才能将成本有效控制住. 一、集装箱制造企业的行业特点 集装箱制造企业既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制造业企业,也有别于一般的物流等服务业,它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吴国鼎 《经济论坛》2012,(11):12-16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年度调查"数据库,对2001~2007年期间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出口状况进行分析。本文发现,企业的平均出口比例在2005~2007年逐年下降。分行业来看,工艺品行业、文体用品行业、木材家具行业和纺织服装行业等行业的企业平均出口比例最高。分所有制来看,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出口比例在2005年以后下降比较明显。而国有企业等出口比例在2005年以后下降的不是很明显。分劳动/资本密集度来看,中国的出口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是占据比较优势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