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风险状况关乎金融稳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文章运用Copula函数理论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内11家A股上市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以及2015年以来的风险传染情况,结果显示,外部危机对国内银行系统的影响较为有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主要是受国内自身因素的影响,国有大行的重要性及其发生风险后的传染性强度较高,股份制银行较易受到外部危机和内部风险的影响。为此,文章提出要加强内外部风险监测和预警,坚持对国有大型银行实施严格监管,加强对重要股份制银行的监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风险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基于拓展的CCA方法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利用2007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上市银行的股票市场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构建了具有前瞻性特征的隐含资产波动率、ADD、WDD、PDD、政府隐性担保等系统性风险日频指标序列,以能刻画银行间资产联动性的PDD和ADD之差以及政府隐性担保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显著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要小于大型银行,2012年第三季度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基于拓展的CCA方法的系统性风险指标综合了市场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对市场信息反应迅速,能动态地刻画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收入模型,利用2009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度量;为了解不同产权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差异,本文又进一步将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种类别分别进行了操作风险度量与比较.研究发现:收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小;这三类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小,国有商业银行较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大.研究成果有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是广泛且巨大的,因此防范系统风险的发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稳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我国15家上市银行,以资产作为权重,用2013-2017近五年的股票周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周收益率进行回归,测算出整个行业的β系数,然后将银行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三个类别,分别测算每个类别的β系数,分析其对整个行业贝塔系数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核心风险。本文主要基于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指标,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达标,但有恶化趋势;与人民币相比,外币资产流动性较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相比,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状况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在借鉴关于银行和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国际主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监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健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并且运用该指标体系,分别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法对其经营的稳健性状况进行统计监测,并作出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稳健性较强,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稳健性很强,而未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缺乏稳健性。  相似文献   

7.
杨恩 《海南金融》2010,(7):24-28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1—2008年的综合业绩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综合业绩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业绩增长缓慢,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城市商业银行综合业绩增长潜力巨大,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最新的"去一"分析法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类型银行构成的银行系统中,影响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显著增加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且中等规模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风险的主要来源者和传播者;此外,银行间产品互持路径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应用"去一"依次去除大规模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后,该路径显著通畅.这说明,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的互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间的关联度,进而提升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和蔓延原因入手,测算8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VAR. CoVAR及风险溢出效应,构建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评估模型,进而针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评估和防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12-2019年间我国30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降低了银行稳定性,增加了银行个体风险;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道德风险与银行间产品互持的联合效应将由“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间接影响到个体银行;但杠杆率提升与银行间负债关系对银行风险的联合负面效应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银行主体间存在异质性。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进行多项检验后仍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1.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国储 《金融论坛》2005,10(3):3-9,33
本文探讨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关系。共分四个部分:一、关于银行风险的几个基本问题;二、关于银行风险的监管要求;三、关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二、第三部分是从该分析框架的角度对上市监管要求进行的阐述;第四部分是结合分析框架和监管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提出的建议。本文的基本论点是,满足海外上市监管要求是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需达到的最低要求;制定并实施与自身业务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战略,将直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与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中国加入WTO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准备股改上市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适应资本市场要求的信息披露机制意义重大.对照国际银行业的通行标准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在归纳巴塞尔委员会和国内相关监管部门对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对风险管理定量信息、非财务信息、公司治理信息和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充实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要素,并妥善处理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关系;通过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市场地位相称的上市公司形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师恩 《海南金融》2009,(12):72-75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相对我国其他类型银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于商业银行年报中披露的有关公司治理数据的统计分析,考察了公司治理结构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高级管理层激励特征等各类治理指标对于商业银行公司业绩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types of risk borne by banks and climate policy uncertainty (CPU). We use panel data for 210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20. This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Firstly, climate policy uncertaint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assive and active risks borne by banks and increase the insolvency risks borne by banks; Secondly, the impact of CPU on the passive risks borne by listed bank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unlisted banks, and the impact of CPU on the active and insolvency risks borne by listed banks is less than that of unlisted banks; Thirdly, the impact of CPU on the three types of risks borne by banks is most pronounced among rural banks and state-owned banks and least pronounced among joint-stock banks.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such as the system GMM approach, different sample periods and controlling for endogeneity,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remain robust. We also used the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DID) method to study the policy dynamic effects of the 2016 Paris Agreement, and we passed a parallel trend test. Our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for policy makers and investors. Policy makers should formulate visionary policie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PU; investors should keep an ey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polici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policies on the economy, so that they can adjust their investment strategies rationally.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数据,研究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创新能力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与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且流动性比率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反映出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银行业发展模式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寻租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寻租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具有非生产性的基本特征,其产生和存在与特定的制度、体制环境相关.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正处于商业化、市场化改革的特定发展阶段,这造成了在银行监管领域、银行与政府之间、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和银行内部普遍存在寻租行为.这些形式各异的寻租行为从多个方面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在对寻租的特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的寻租行为及其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建议重点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引入竞争机制和优化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寻租行为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现状及生产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庞瑞芝 《金融论坛》2006,11(5):10-1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8家三类商业银行2000~2004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三类商业性银行的效率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最低,并且呈规模报酬递减;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略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由相对最低转为相对最高。总体上看,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无明显变化。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规模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受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以及宏观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