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际监管组织和主要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和监管。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规模体量、组织体系、架构布局、业务模式、跨国经营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渗透性、交互性增强,风险的系统性上升。本文在借鉴、吸纳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外二元生成机制,阐述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聚焦经济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关联风险等五大风险源,深入分析可能诱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及其传导机制;运用熵值法测度指标权重,进而构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评价指数。实证检验表明,BAI指数和BPI指数具有较好的评价预警效果。最后,本文分析提出了防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四项机制: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筑牢风险防控基础屏障;着力强化系统性风险监管;健全问题机构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运用最新的"去一"分析法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路径,以及不同类型银行构成的银行系统中,影响路径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显著增加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且中等规模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风险的主要来源者和传播者;此外,银行间产品互持路径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应用"去一"依次去除大规模银行以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后,该路径显著通畅.这说明,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的互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间的关联度,进而提升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风险相关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对风险相关性指标进行设计和量化并纳入风险测度体系,基于1996~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结果表明:相比单一变量而言,交叉变量与其他风险指标相关性更高;若忽略风险相关性,在银行业较稳健的情况下将会高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而在银行业风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将会低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M2/GDP、信贷、房价指数、不良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是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与系统性风险水平的相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资本监管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CoVaR方法,结合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状况,并对比我国保险业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明显,且系统性风险通过关联度进行传染,但溢出强度存在差异;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周期性,同时保险公司的非传统保险比例越高,其系统性风险也越大;混业经营的保险集团其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显著高于其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对抑制保险公司的风险溢出水平较对系统性风险的抑制更为显著;此外,保险业对银行业有系统性影响,但小于银行业对保险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越 《新金融》2015,(11):32-37
为了量化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利率风险、银行间传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性风险量化模型,采用中国129家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拓展的矩阵法对不同冲击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显著增加中国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提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容易倒闭;重度压力测试下会爆发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为规避系统性风险,银行应当严控利率风险、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并且在存放同业资产时,选择同业资产少的银行作为交易对手,防止同业交易过于集中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2016年之前上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代表,测算银行业系统性 风险VaR。整体来讲,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较低,但VaR在2015年较高。虽如此,我国银行业资本持有量能够抵御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系统性风险VaR贡献度方面,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贡献度较高。银行体系系统 性风险VaR受GDP增长率和沪深300指数收益率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Copula函数的CoVaR方法,度量了我国14家上市银行和整个银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效应,通过比较在欧债危机发生前后各上市银行对整个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以及受整个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和受整个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银行的性质、资产规模,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基于以上结论对监管部门在宏微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逆周期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资产负债和股价数据,运用未定权益分析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测度。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三个高风险时期,但当前风险水平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突变性、单个机构风险大幅上升可能是总体风险暴露的前兆、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等特征。基于上述结论,论文提出了加强对个体风险处置、完善宏观审慎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预警体系是我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首要内容。文章选取反映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来源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用货币市场压力指数波动率来度量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建立VA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体系,完善监管体制,推进监管改革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志辉  李源  李政 《金融研究》2016,429(3):92-106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国监管当局和学术界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SCCA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本文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设计了针对SCCA技术关键环节的优化算法,并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估计时变相依函数,提出了新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J-VaR。在此基础上,本文动态监测了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优化后的SCCA技术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时变风险相依结构对系统性风险理论和实证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运用标准差法、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法和动态因子Copula模型法等,对2015—2021年中国银行业和房地产业市场各14家主要公司股票收益率进行分析,比较两市场总体风险、系统性风险、异质性风险和市场联合违约概率,并对风险传导方向和效率进行量化检验。结果显示:两市场风险走势基本一致,房地产市场波动比银行市场更剧烈、频繁,房地产业平均系统性风险和平均异质性风险均高于银行业;两市场联合违约概率与风险走势密切相关,系统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共同作用提升了市场联合违约概率;风险在两市场间存在交叉传导、反复传导、长期传导的特征,银行业对市场稳定的影响比房地产业更大。因此认为针对银行业市场,须重点关注其可能向其他市场传导的系统性风险,从源头上提高金融系统稳定程度;针对房地产市场,既要从宏观角度把握金融市场风险,也要从微观角度警惕异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风险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基于拓展的CCA方法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利用2007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上市银行的股票市场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构建了具有前瞻性特征的隐含资产波动率、ADD、WDD、PDD、政府隐性担保等系统性风险日频指标序列,以能刻画银行间资产联动性的PDD和ADD之差以及政府隐性担保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显著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要小于大型银行,2012年第三季度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基于拓展的CCA方法的系统性风险指标综合了市场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对市场信息反应迅速,能动态地刻画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复杂性和多元性的形势下,银行业要注重宏观政策的协同效应,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注重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持续效应:银行业应注重体制与机制改革的综合效应,持续将改革引向深入,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科学转型。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整体出发,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诱发机制进行分析,考察系统外部冲击和系统内部传染两种诱因作用下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构造出银行的内部脆弱程度指标,以反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对单家银行的影响程度;并在测算系统性风险时同时考虑了相关银行和其存款客户遭受的损失,根据这两方面的损失采用夏普利值计算各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以此评估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及其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是影响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丹 《金融电子化》2014,(12):19-21
正近年来,针对金融外包发展形势和风险上升态势银监会健全监管制度,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行为,持续强化对重点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重点风险领域的纵深监管,特别针对非驻场集中式外包存在的风险加强安全监管,防范银行业信息安全和服务中断等系统性风险。在实施常规监管措施的同时,银监会集成行业资源创新监管机制,构建银行业科技外包风险综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有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宋连升张远意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前我国金融业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业,银行业的风险又主要来自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对于促进金融、经济的稳健发展,保持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具有...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管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危机不断,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厉的银行危机.本研究从银行业管制的实践出发,对银行业管制的基本措施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回顾与总结.研究表明监管者构建安全网络以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实践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而旨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特许权价值、巴塞尔协议提倡的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措施也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19.
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在2007年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座谈会上指出:"相当一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系统性的研究论证仍然较为缺乏,风险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经验相对不足."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在2007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指出:"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隐患有所凸现."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夏普市场模型对从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21日的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至2009年有上升趋势,但在2010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也存在系统性风险两极分化和大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高居不下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建立商业银行额外资本要求、限制高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务和妥善处理"大而不倒"问题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